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神本、物本、人本--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演变论其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内涵已有中央解释.这一原则有深厚渊源,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所论述的人的历史地位指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指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历史观看来,"以人为本"之"本",一指"本体",二指"本根",三指价值"本位"."以人为本"与"以人民为本"、"以民为本"均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必须据此校正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解;"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后几个"为本"均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必须加以批判.当前"以人为本"原则,必须确立"人是目的"和"人是动力"的双重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避免"以人为本"脱离实际沦为说教而做到科学地关爱"人",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话题。现实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应当满足"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以"过去人"或"未来人"为本;生产力原则要求人的解放符合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一面,向他者学习和以全球为鉴应作为"以人为本"之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南;民族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来说,实现"以人为本"的内涵会面临不同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把思想蓝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的中介环节,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变革才能改变现实中人的奴役,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五项原则为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一种近代化思维模式的产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属于现代发展观,二者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中心主义发展观是两种不同价值导向的发展观,前者以人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后者以物为本,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表明,不能脱离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外在的客观规律抽象地谈以人为本,尊重规律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探讨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不仅涉及到指导思想问题,也涉及到发展方式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创新探索问题,更涉及到实践中的理论到位问题.因此,从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外在的客观规律看,以人为本必须明确“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以人为本要以“个体的人”、“延续的人”和内在需求的人为本,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所以,以人为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基于不同的人性预设对制度的内涵作了不同的界定。制度是人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为了调整、规范自身的行为、关系而约定或制定的规则体系。制度的人性基础在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这种人性基础既有其客体性,又有其主体性。在制度的人性基础问题上存在着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错误观点。制度的人性基础的当下意义取决于制度在社会转型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我国的制度现状:构建新的制度体系和破除旧的制度体系的艰巨性。制度基于主体性经历了从"神本"、"物本"到"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物本主义引发了资本主义大繁荣,但物本主义在创造大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摆脱的危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由物本主义向"以人为本"范式转换的思路,将"人"的发展路径指向"自由个性",这是人类真正发展自我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纵向发展转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框架下,又客观必然地存在着以少数人为本和以多数人为本的两条发展路径。由于人由官和民构成,而民又有市民和农民之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切内涵,既不是以极少数官员为本,也不是以市民为本或农民为本,而是涵盖绝大多数人国民(国民=市民 农民)的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探讨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其作用的思想是毛泽东的基本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思想是毛泽东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关于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及其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们有机地组成了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太史伯阳是中国前诸子时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强调德治,发展了西周初年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对于国家政治兴衰过程中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解析历代王朝治乱兴衰原因的第一人。在哲学思想方面,太史伯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次对于阴、阳两极的基本属性及相互关系做了论述,并且利用阴阳学说解释了世界;二是提出了世界的基本特征是"和",并对"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做了详细的论证。他的政治思想中有相当浓厚的"天命"色彩,他的哲学思想也显露出天人相应的倾向,这些都是时代赋予一个思想家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人文精神从历史上看要涉及中外两种不同的思想资源,回顾和梳理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文思想资源以明确在21世纪的现代应当尊奉的人文精神更应该以人为本,其根本之点在于对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需要和人是目的,人是中心理念的张扬与肯定。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将各项改革推向深化。  相似文献   

17.
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必须贯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资源环境伦理思想、循环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是正确处理资源型城市发展以及人类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深入探讨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思想与理论描述,指出其对中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略论荀子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其诸子百家关于经济管理思想的论述一直被我国封建社会奉为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荀子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他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以“性恶论”为基点,提出了“明分”“赏罚”的管理原则,并进而指出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根本目标是“富国富民”,而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方法是:明分;轻徭薄赋;适时;有限地发展工商业。其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