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语法隐喻视角来分析英汉法律互译,认为语法隐喻在法律语体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法律汉语英译过程中,对隐喻式的选择代表着一种语义选择,经过语法隐喻化后的译文与一致式译文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更为客观、精确、简洁地传递法律信息,有效实现目的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在法律英语汉译过程中,译者则需要将隐喻式表达"拆卸"为一致表达式以便充分理解原文中语法隐喻的深层意义,使译文不仅准确表达出原文语义而且也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2.
反问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主要起否定和强调的作用。本研究在对汉语疑问句的语义、修辞和语用特点进行简单综述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哪里"反问句的英译为例,对汉语反问句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总体上汉语反问句多数情况下被翻译为陈述句,在非会话语境中尤其显著;此外,由于反问句的强调修辞作用,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使用一些表达强调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最后,本研究对汉语反问句大多翻译成英语陈述句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英汉反问句在使用范围和功能上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人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成若干个过程,如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等,并认为各个过程之间的转化是隐喻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语言表达形式可分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两种,并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翻译中,有时为了避免语言的单调,我们往往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丰富表达,或者为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思维表达习惯和文体特点的需要,往往采用隐喻式来代替一致式,其中包括一个过程转化为另一个过程。作者认为,语法隐喻能为译者在目标语系统中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提供理论解释,并通过实例来探讨语法隐喻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包括隐喻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可依的,即可以从人类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隐喻可以用来形成表层的衔接关系。读者先对语篇进行心理层面的认知,进而理解语篇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语法隐喻是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手段。社论语篇中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因此解读社论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语篇的观点和态度。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社论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并指出它们在社论语篇中存在的原因及其对人际意义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表达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人类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两种基本认知方式。文章通过具体语例考察了英、汉体育竞赛新闻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表达所体现出的认知方式上的共性,并从文化维度分析了两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体育竞赛新闻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解读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语法隐喻是表达入际意义的一种手段,它由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构成。人际语法隐喻通过合理地调配语法资源,使交际参与者有效地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辨认、解释和分析人际语法隐喻,有助于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里面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从信息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可译的;从美学功能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目的语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或该隐喻是否已融入目的语当中,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报纸言论版是一个争鸣辩驳的声音广场,是一个话题多元的信息集散地,是一个"处士横议"的对话平台。受众主动而积极地获知言论,不是为了接受其中的观点,而是为了解这些观点。受众看重的是言论这种样式,和新闻报道一样含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在此意义上,言论版面正是埃默里父子形容的"观点的市场",从这一角度看,言论也是一种"新闻"。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赋予跨文化能力以新的内涵。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是在现有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语境对跨文化能力的新要求而提出的,以期为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模型。该模式以跨文化人格为培养目标,将知识、动机、技能、语境和效果五要素纳入其中,以全球化为语境,按照知识习得、动机培养、技能训练逐层递进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注重交际双方的交流互动在实现交际效果和培养跨文化能力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词与网络舆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舆情最集中、最活跃之地,而网络舆情的爆发常与快速更新的网络新词汇相联系,因为,网络新词汇总是产生于社会热点事件之中;并且,事实证明,网络语言有着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显然,网络新词已经成为研究舆情信息的重要内容。所以,加强对网络词汇的研究,及时根据网络新词汇,准确研判网络的舆情动态,从而确保在第一时间对网络的热点、焦点与敏感话题作出反应,对于提高网络舆情的监控分析和预警能力,进而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网络新词汇的产生与使用及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松"字在中原官话区秦陇片陇东点方言的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松"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它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人们参与法治建设、交流讨论典型司法案件、表达观点的平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司法过程和裁判结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舆论影响。目前我国舆论监督体系缺乏制度规范,对司法独立产生了负面影响,阻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网络舆论对司法的监督与司法权独立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同价值目标,决定了必须在舆论和司法之间培育起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寻求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良性互动,既保障开放的舆论空间,又坚持司法权独立运行。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的授受表现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其中尤以动作授受表现中的「~てあげる」最为复杂,稍不注意就会给对方造成失礼的感觉。在实际运用中,日语学习者经常误用进而有意避开。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授受动词的指向性、说话人的发话立场、授受表现所隐含的恩惠意识、内外有别观念等不能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应该在掌握授受表现语法规则的同时,挖掘语言深处隐含的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的心理特征,培养活用基于谈话场景、人际关系的各种待遇表现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昊英案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和民意关系的探讨。许多学者坚持“司法的归司法,舆论的归舆论”,即民意不得干预司法审判。其实,这一司法伦理规则仅适用于立法公正、司法独立的情形。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司法并非与民意天然隔绝,随着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司法伦理规则是逐步确立并完善的。中国目前仍处于形式法治初创时期,不应一味机械地模仿成熟法治国家的司法伦理规则。  相似文献   

18.
在庭审特殊的语境下,参与会话的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是不均等的,法官的权力最高,其次是律师,其掌握着庭审会话的主动权,而证人只是被询问的一方,其权力极为有限,所拥有的言语权也最少。通过分析询问中律师一证人间的会话发现,律师借助封闭性问话、重复问话等言语策略对证人实施权力控制。同时,证人除在言语上对律师表示尊重外,也努力通过各种应答言词策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两者之间对权力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他们不同的言语策略上。  相似文献   

19.
Sperber和Wilson认为,任何话语都是相关联的,会话含义的推理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试图将其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结合语境进行会话含义推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大字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大字报作为一种特定的传播模式,在历史探源的基础上,因其自身的传播特点、社会功能和外界因素而导致传播变异。权力介入传播领域而出现的两者交汇繁衍,导致权力和传播的双重失控;群体参与的无序状态与狂热状态波澜互推,民主的舆论转换成集权的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