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贝 《探求》2014,(5):88-104
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手。本文分析了广州2000年以来劳动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总体变动走势,对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和国际上所处的位置以及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比较,以期找出当前广州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贫富不均、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和阶层矛盾进一步急剧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为此,"十二五"规划专门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了具体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朱殊洋 《探求》2010,(5):39-45
广州的工资增长忽高忽低,这意味着广州工资增长率还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跟踪系统,这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很不适应。本文为此提供了一个跟踪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相似文献   

5.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相似文献   

6.
黄文义  胡乐明 《学习与探索》2022,(10):96-104+191
马克思依据他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工资的本质及其运动表现形式。同时,在工资理论中,马克思也实质性发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即劳动力价值规律。劳动力价值规律的理论内涵是: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同时受到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资竞争情境的影响围绕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以此为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以归纳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资运动规律。不同于劳动力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资运动规律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的“生活需要”决定了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二是劳动力供求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不会成为压低工资的绝对杠杆;三是我国基本社会制度保证了劳资正和关系在我国是可以实现的。在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资会呈现出围绕劳动力价值波动的基本趋势。在新时代面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大背景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资运动规律对找到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正确理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贝克尔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上述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梗阻之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主要取决于政策执行的情况.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土政策",自行其是、"照搬照抄,敷衍了事"等问题,造成政策执行梗阻.对政策执行梗阻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避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失败并提高其政策效果.为了消解政策执行梗阻,我们应主要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在于国家对社会总需求的正确调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就整个经济全局来说,我们的出发点与归宿正在从直接的宏观控制转向间接的宏观控制。其中,涉及到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策略与战略问题。即社会主义条件下,对职工工资的增长要不要、该不该控制?社会主义企业的奖金发放,要不要、该不该提出封顶的问题?或者说,在论及社会主义的个人分配问题上,涉及到宏观管理问题,究竟是实行以国家参与的直接干预为最佳战略决策,还是采取以企业为本位的工资与效益挂钩的间接控制?应该说,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从理论上分析,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政策做为一个总体来考察,工资的增长,应该  相似文献   

10.
李国璋  谢艳丽 《创新》2010,4(2):29-33
分阶段考察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首先利用传统的份额—转换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考察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接着引入资本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充分考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又进一步考察在Verdoorn效应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劳动转移和资本转移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劳动转移一直存在"结构红利"现象,资本转移效应在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结构红利"现象;与结构效应相比,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同步工资徐寿根我国的劳动分配制度经过多次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就分配制度的基本方式来看,对劳动者除工资报酬之外还在后期进行福利补偿达到收入与贡献平衡的传统的分配制度,正在向提高货币工资、减少福利项目从而使工资与贡献同步的分配制度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一大批获得高学历的人才进入社会,这将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不过,目前的研究中很少涉及高学历人才对个体企业究竟能否起到预期中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生产率的角度解释员工学历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影响,从企业角度研究员工学历对于人均工资的可能影响。运用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实证检验员工学历对于企业利润率与人均工资的可能影响,结论认为:(1)员工学历与企业利润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员工学历对于企业绩效可能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平均学历并未通过出口而增强对利润率的影响;(2)员工学历与人均工资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通过出口而增强,这从企业角度再一次证明了学历对于求职者以及工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成功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了国强民富.该计划以解决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各阶层收入之间、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与内需严重不足等诸多不平衡增长问题及其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为背景,通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转型,达到了强国与富民协调发展的目的.如何使普通劳动者同步享受"国富"带来的"民富",参考、借鉴日本方面的成功做法,对提高我国普通国民收入,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和管理人才日益成为银行业人才竞争的焦点,这就需要对员工所具有的潜力进行激励。知识工资是指当员工获得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做出提高工作绩效的行为时,企业对其给予的奖励。知识工资体系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董凯静 《学术交流》2012,(5):99-102
我国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旨在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已顺利完成了基本工资的套改工作,绩效工资的推进却任重而道远,但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高等院校,绩效工资的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展缓慢,绩效工资的分配至今尚未真正落实。绩效工资的设计和实施应着眼于高校发展的目标,以岗位设置和聘任为切入点,以绩效考核为重点,以绩效工资分配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整理中国农民工工资资料对于劳动力市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立足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和农业部固定观察点的公开资料,从概念澄清和统计口径出发,识别和筛选现有资料,对中国农民工工资进行匡算,发现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统计口径经历了较大变化.另外,使用全国固定观察点来衡量农民工工资可能是次优选择,但至少能够对农民工工资变动趋势给出全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综述的主要关注点有五个:(1)区域间收入不平等;(2)城乡间收入不平等;(3)城镇收入不平等的工资差异;(4)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剩余价值概念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应该创立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新概念、新术语,这就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须快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得到增长,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从 1 991年开始 ,美国经济持续了 1 0年的景气 ,长期的经济增长在人们当中引发了关于“新经济论”的讨论。如果IT的革命性进步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美国生产率的增长也应当是革命性的 ,生产率的上升如果是革命性的 ,工资的增长也必须是革命性的。然而 ,IT革命虽然对美国的经济有积极作用 ,却没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 990~ 1 996年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仅为1 7%。在 5 0年代 ,其增长率是 2 2 % ,60年代是2 9% ,70年代是 1 8% ,80年代是 1 5 %。因此 ,除 80年代外 ,历史上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均高于 1 990~ 1 996年。 1 9…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资集体协商兼具中性和非中性的政府偏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共享”的共同富裕特征。为刻画政府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偏向的最后要价仲裁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随机优化模型展开相应的数值模拟,论述了政府设定劳动报酬目标占比并通过调整政府偏向加以推动实现的可能性。在经济政策指向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能促使劳资双方工资出价向目标占比值收敛,为政府调节初次分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优化途径,因而具有助推共同富裕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