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三秀 《社会工作》2012,(10):41-44
为促进残疾人平等就业,我国已制定一系列保障残疾人就业平等的政策,但是,目前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仍十分突出。建议对残疾人歧视实行专门立法。立法过程中应处理好机会均等与合理差别、本土化与国际化、现实性与预见性几种关系,着重规制与完善残疾人就业歧视行为认定、责任制度及权利补救等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平等就业权在立法归类中的合理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立法上,平等就业权允许立法者对公民进行合理的差别对待,但对合理性的认定则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问题.对此,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是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在最低限度的理解上,平等原则要求立法者"相同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这一公式不仅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就业歧视,而且给立法者进行差别对待加载了"有充分理由"的论证任务.其中,"合理的理由"可以从我国现有的宪法规范以及特定职业的性质两个方面寻求,而对"理由充分性"的论证则可以在明确立法归类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转化为归类与立法目的之间关联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贺赞 《探求》2014,(4):34-41
目前我国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已经引起了较多学者关注,但现有研究成果较少从实施效果的角度审视规则设计的合理性。作为典型的保守主义福利政策国家,德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德国法在规则设计上以经济学、社会学效果为导向,这一实践可以为完善和实施我国就业性别平等法律制度提供经验借鉴:将加诸于女性的家庭责任转由社会共同分担,同时适度干涉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角色分工领域,引导男性承担家庭责任以实现两性职业与家庭责任的平衡,并对私人雇佣主体也设定禁止歧视义务。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8):68-7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因身体或生理缺陷,在就业中饱受歧视。实现残疾人平等、稳定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的根本,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而解决残疾人就业困难、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制定、执行、维护残疾人就业公共政策,是我国政府和政策研究面临的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吴帆 《社会》2011,31(5):190-206
老年歧视的产生原因包括个体、社会、制度、文化、历史传承等不同层面。本研究在分析老年歧视制度性根源和制度性老年歧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我国老年人公共政策体系进行系统评价。研究认为,老年歧视的制度性根源将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和合理化,直接制约了老年人平等获得资源和机会的途径。因此,应以公平、平等的价值理念重建老年人公共政策,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视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之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近些年来日趋显著,但是对其只有感性认识,缺乏实证支持。以山东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离散选择模型进行的计量检验,发现:一是歧视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显著存在,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校层次等;二是性别歧视最为显著,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显著因素;三是即使毕业生继续攻读不选择就业时,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性别差异在劳动力市场中被异化为性别歧视,使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并带来了多元的消极影响。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能力及优势,适应了社会劳动岗位的不同需要,而一旦劳动者没有个体的差异,没有能力的高低之分,没有优势和劣势的区别,反而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岗位的不同要求,因而以性别和个体差异为由而给予差别对待是没有法律、道德和理论的正当性的。平等权是自然权利,是公民的资格权,是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的权利,而这个资格又是主体人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各种活动的前提,丢掉这个前提则实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都将失去任何可能性。为推动我国性别差异和就业权平等的协调,应在理念引导、经验借鉴和制度建构相统一的思路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效率是当代中国法律价值系统的首要目标,而平等是终极目标。据此分析得出,乙肝患者就业困惑的实质原因在于效率价值和平等价值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问清泓 《创新》2009,3(1):35-37
《就业促进法》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有三点需要完善,对各级政府在就业促进中的法律责任设置太少;对就业歧视,仅有一条法律责任条款,使遭受歧视者无法真正获得有效救济;执法主体虽然将原《草案》中的三个执法主体统一成了“劳动行政部门”,但独立性很低,建议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以提高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志荣  邓云晓 《社科纵横》2008,23(9):166-16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存在者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这些就业歧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危害.因此,必须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正视其导致的危害,积极探索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化北 《求是学刊》2006,33(4):130-137
“真气说”和“平等与差别”思想贯穿于安藤昌益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安藤昌益的“人论”思想确实蕴含有“平等”的理念,但其男女观、人身人品观、职业身份观、国家民族观等思想中又潜伏着差别与歧视的观念。安藤昌益的“平等”与近代西方的“平等”是两个完全异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各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加强了就业创业教育,但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却无法获得理想效果,不能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对此,高校应积极发挥思政化教学的作用,通过思政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获得良好发展.基于此,该文针对高校思政化教学对学生就业创业路径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民地位与脱贫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日益凸现.对农民的歧视,使农民不可避免地降为"二等公民",这是导致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使农民尽快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其根本措施就是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消除对农民在金融、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户籍、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歧视,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 ,就业成为最重要的目标。由于个体经济的进入门槛最低 ,对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要求不高 ,发展个体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它对于改善贫富分化、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也有积极的意义。发展个体经济在认识上的障碍已经解决 ,但是 ,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正在判决书中,法官做出了开创性的表述,"不应当因个人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表达,使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差别对待。"2月4日,中国大陆首宗"跨性别人士就业歧视案"终审宣判。原告C以就业性别歧视的名义起诉贵阳慈铭健康体检中心,要求慈铭赔偿2000元精神抚慰金并且公开赔理道歉。终审维持了一审判决,认定慈铭公司侵犯原告平等就业权,赔偿C双倍应得精神抚慰金。但对原告对慈铭跨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6.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以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个人情况和就业情况为研究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七个自身条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做出优先排序。研究发现虽然有不少就业歧视存在,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女性劳动权益救济领域,其主要难题是社会排挤.对女性劳动权益的社会排挤,不仅表现为性别歧视,而且也表现为基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户籍歧视、行业歧视、年龄、容貌和身高歧视以及婚姻和怀孕歧视.上述歧视的发生,漠视和剥夺了女性的劳动权益,导致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弱化.对女性劳动权益予以法律救济,就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排挤,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劳动权和其他基本人权,使男女两性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救济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路径,在于厘定法律救济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救济的制度架构,为女性劳动权益的切实保障奠定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曼净 《社会工作》2011,(12):86-87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以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个人情况和就业情况为研究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七个自身条件进行回归分析,并做出优先排序.研究发现虽然有不少就业歧视存在,但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职毕业生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技能人群,其人力资本价值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该文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研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淮安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个人、家庭、经济、社会以及产业等方面存在的阻碍高职大学生本地就业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提升本地就业吸引力;改善社会环境,优化高技能人才吸引政策;政校企协同,强化人才政策宣传和落地实施等。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大学生就业解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加强效应.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总是表现为一致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既有金融危机冲击、毕业生总量增多等表面因素影响,又有深爱就业结构之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选择等深层因素制约.短期采取积极就业政策只是应急之需,确立以就业优先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