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当代中国道德问题,必须直面中国后现代状况的出现.后现代道德状况是后现代伦理学主张的现实呈现,它放弃对崇高道德理想、高尚个人美德的呼吁,消解现代性伦理规范的统一性、普遍性追求,主张自由化、游戏化的、浮夸化而不是严肃的道德表达形式,致力于没有道德权威、没有道德共识、没有确定道德知识局面的形成.后现代道德状况不是不讲道德、没有道德的社会情境,而是对现代道德理念、伦理规范的超越,它拒绝伦理规范成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外在奴役物,力求实现无社会道德规范而有个人道德行为的结果.它因此以多元、差异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强调差异个体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的关注关怀和尊重包容,最终实现差异之人的真正和谐.后现代道德状况究竟是道德的超越,还是道德的蜕化,仍需时日才能做出明晰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匿名性导致了网际交往的背谬性,这种交往背谬性是网络伦理陷入困境的表征.现有网络伦理的困境最终反映的是现代性伦理及其实践的困境.后现代伦理对于网络伦理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不失为网络伦理建构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伦理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匿名性导致了网际交往的背谬性,这种交往背谬性是网络伦理陷入困境的表征。现有网络伦理的困境最终反映的是现代性伦理及其实践的困境。后现代伦理对于网络伦理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不失为网络伦理建构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利奥塔通过审视正义与真理、道德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和分歧,强调道德命令独立于对人性、社会性和上帝意志所作的非道德真理的认识,而取决于由欲望、形象、事件和纷争构成的微观政治王国。利奥塔的后现代道德思想不同于罗蒂和哈贝马斯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尽管后现代性是否是一个与当代中国思想事实相关的问题尚处于争论之中 ,当代传媒却急不可耐地率先给自己贴上了后现代的标签——后现代的诸多特点在传媒娱乐板块已日益昭显。后现代化的传媒与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且 ,后现代的传媒本身也处于无法排解的道德悖谬之中 ,这本身已或多或少地说明 :构建当前的传媒道德 ,后现代的立场无补于事 ,于是 ,回归现代性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叙事伦理与伦理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茂国 《云梦学刊》2011,32(4):81-84
西班牙当代著名导演兼编剧阿尔莫多瓦向以探索同性恋者、变性人、吸毒者、妓女等边缘人物的欲望景观为其基本旨趣,但在所谓的后现代欲望叙事的背后却深蕴着挥之不去的伦理关怀。具体表现为机智地使用电影叙事形式营造虚构世界中的伦理判断和价值形态;在以边缘性和极端化的话语形态所建构的后现代语境中对人物展开道德考量;以"偶然"的实现营构具体的属人的伦理价值回归,从而达至爱的伦理救赎目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道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道德观从以往的理性绝对论、一元论、独断论、终极论转向感性相对论、自由交往论和道德知识论,修正"邪恶"概念,瓦解至善目的,消灭自我膨胀,融合两面人格,接受否定,关注生命,解构"伟大"和"楷模",将价值重心转到知识和智慧,将自由平等、真理正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适应力和创造性,看作是道德判断的持久性准则.  相似文献   

8.
鲍曼是继迪尔凯姆之后道德社会学研究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道德空间是其后现代道德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一方面他看到了现代社会道德空间被拆除的事实,原于人为建造的认知、美学和道德三个空间的矛盾与冲突、理性化模式使得人类的道德本性让位于遵守规则、知识分子由立法者变为阐释者致使道德权威旁落,由此造成了伦理时代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返魅"带来了重新面对人类道德能力的机会,对他者负责、走向无伦理的道德自治才是重建后现代道德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视阈中,蕴涵着否定性的和建设性的两种不同的向度。就其科学伦理的维度而言,主要表现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试图消除现代性所带来的二元对立;在事实与价值关系上,着力颠覆事实中立论;在人与人关系上积极倡导尊重与宽容;在思维方式上,“解构”了单向度,崇尚多向度。这不仅为科学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科学进一步的健康发展,使科学朝着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方向发展,弘扬科学的伦理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伦理把道德产生和道德标准都归根于社会,依凭社会寻求普遍的、理性的道德规范,由此造成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扭曲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衰退.后现代伦理则把道德交还于个人,在承担绝对的、无条件的和非对称的责任之中,个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在后现代伦理之思中,自主和自由的道德责任,使得个人道德行为具有风格化的美学特征,个体的道德生活呈现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真实与虚假混杂,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后现代并不止步于艺术风格,而是渗透到存在的根本,成为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后现代生存在当代中国会形成怎样的伦理困境,困境中的中国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索,如何表达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真实和人生真实?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求求你,表扬我>的解读,展现后现代电影叙事以"消解"的手法,传达出的深刻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2.
"道德回报"是一个包含深刻矛盾的伦理概念.无论是道德褒奖还是道德贬抑,道德都难以承载道德回报之重任.物质性的道德回报可能带来道德高尚性的消蚀,精神性的道德回报则可能引申出道德的无能与虚伪.本文对道德回报的伦理质疑,并不构成对道德回报的价值否定.旨在还原道德回报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人类不道德行为造成的灾难使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应对这类道德大问题时,以佩尔森和赛沃莱斯库为首的道德增强派认为,应该通过生物医学技术的手段来增强道德;但反道德增强派却认为,生物医学道德增强存在一定的伦理困境,如,个人主义、人格同质化、限制自由、认识论上的困难等社会问题,所以,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传统道德增强的地位并不会被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所取代,应该倡导两者互补,构建一种新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17.
丁雪枫 《人文杂志》2004,1(2):32-37
形式法对意志的外部规定在道德领域被克服,意志自由在主体内心得以实现,但道德又有主观无限性的局限,突出表现为仅有道德的主体将"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伦理因权利和义务的真正统一而实现了对道德的价值颠覆,其实体性定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向度.  相似文献   

18.
实用主义伦理学认为人是道德哲学讨论的中心,道德哲学的讨论只有回到实践过程,从行为发生的主体那里才能得到支持,从行为主体行为发生的当下经验分析中得到说明,从行为发生具体情境中得到佐证。显然,实用主义伦理学否定的是终结性的道德存在,而肯定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行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实践过程中对道德的不断反省。  相似文献   

19.
修身做人的德性伦理学与政治社会伦理学在中国传统道德思考中是统一的,虽然不同的思想家有其致思的重点,但就中国伦理学的总体来看,这二者之合大于分。中国传统伦理学虽然是以修身的美德伦理学为起点和重点,然而,它不仅与治平伦理密不可分,而且,与人际间的规范伦理、交往伦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说没有一个独立的美德伦理学形态。生活伦理与教化伦理也是处于一种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互区隔的合与分的关系中。这种特点自有其社会基础的成因,也有其得失和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制度与规范,讨论社会化的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指出道德与制度是社会系统有序化的两大基石,制度化的伦理规范和非制度化的道德规范一起对公务员的道德调控产生叠加作用.制度伦理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调控功能,它有利于弥补道德调控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制度伦理与道德调控相结合是消除公务员职务犯罪的根本路径.在公务员失德行为较多的今天,更需重视公务员伦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