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企业和人一样,在当今社会里,谁的个性越强,谁就会更容易被人们所认知,谁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他的生存空间就越大。这是因为:首先,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在这些因素之上,形成了具有本企业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矛盾不可避免,解决的途径并不是用城市文化取代农村文化.依据主体问性哲学所昭示的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城市原住民和城市新成员具有同样的主体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他们各自承栽的文化也不存在核心和边缘的区别,更不是谁战胜谁、谁统治谁的问题.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种融合是在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互动中实现的,归根结底依赖于不同文化承载主体间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商品住宅地下室的所有权归属没有明确统一的立法,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商品房地下室所有权归属不同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开发商与商品房业主之间在地下室使用、收益问题上的矛盾.业主认为,地下室属于物业的公用设施,应为全体业主共有,房屋开发商将房屋售给业主后,该公用设施也随之转让.房地产开发商则认为,地下室为其投资建造,谁投资谁得益.业主购房时分摊的公用面积中不包括地下室的面积,该没有被业主买受的建筑物属开发商所有.  相似文献   

4.
随着湖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以为应该提出“麓山文化”的概念。湖湘文化和麓山文化之间,不存在谁先谁后谁大谁小的问题,只是因为地理区域的客观现实使麓山文化不得不成为湖湘文化的属概念和组成部分。所谓“麓山文化”,是指位于长沙的岳麓山所蕴含的自然灵气和人文精神。研究湖湘文化不能不探析麓山文化,因为岳麓山是一座渗透人文精神、令人心灵震撼的文化高山;而麓山文化则又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湖湘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伸过程,品读麓山文化更能直观深入的理解湖湘文化。一、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大山要诠释麓山文化,必须对岳麓山有个大概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日人米田贤次郎在“绿洲农业与土地问题”一文(原载1986年鹰陵史学)中认为吐鲁番地区是土地国有,沟渠国营。文章探讨了沟渠的构筑、修补、维持等问题后,指出:由于沟渠水流的变更,势必要引起土地的分割替换,因此就出现了大量的给田、退田、欠田等文书,它们并不意味着均田制或屯田制。抛开均田制是否存在的问题不说,此文所论吐鲁番农业的自然条件及其受制约的沟渠存在方式等,都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对大庆市的历史沿革、地理信息、旅游景观以及黎明湖和黎明河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从冰雪文化、垂钓文化、徒步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黎明湖(河)的文化现状。最后探讨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6个问题,即:文化支出谁买单、文化口味谁拍板、文化收效有多大、文化破坏谁管理、文化传统谁继承、文化侵权何仲裁。通过对黎明湖(河)文化的赏析和探讨,旨在宣传文化建设典型案例的同时,唤起人们对文化的保护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未来,拥有经济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应把文化建设放到一个战略高度去考虑,去建设。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于竞游 《理论界》2009,(10):213-215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的<文明冲突?>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各种批判随之而来.时隔11年,2004年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他将"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十余年来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有很多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试图站在维系一国国家特性的角度,重新评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0.
誉为国之瑰宝和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其艺术价值、史价值、社会价值等享誉海内外.上世纪90年代初动工建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就是依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立意、构图和风格设计、建造的.目前已成为经济效益、社效益显著的“中州名园”.“清园”的设计、建造过程是《图》的物化与景观化过程,其中体现出大量的艺术创意和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省里、黄山市、芜湖市等处几个研究徽州文化的摊子,做了不少工作,搞出了不少成果,堪可告慰世人。告慰徽州的列祖列宗。但我们今天的徽州文化研究并不能使我们自己十分满意。不能使我们有足够的成就感。因为,第一,我们在微观研究上还不能算很深入,比如,我们有谁在看完了胡适全集以及海内外学人研究胡适的全部资料之后去研究胡适呢?关于胡适与鲁迅的比较,国内外学人都发表过不少文章,我们中有谁进行过这样的研究呢?  相似文献   

12.
少数群体及其文化权利在社会中的不利处境,以及如何使这些少数族群保有原有的生活方式、选择自主的文化价值观念,成为许多信奉自由理念的国家面临的新问题.自由主义试图从文化权利的视角做深入探讨,围绕“文化权利是什么”、“有没有文化权利”、“谁的文化权利“等问题进行研究,体现其个人权利优于集体权利、把文化身份看成是文化权利实现的前提,并以此要求国家保持中立,这也是回应近期对自由主义的诘难.当然,其依然还是不能解决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与文化权利的特殊性原则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晓林 《学术研究》2004,(12):135-135
吕叔湘先生认为:"在古代汉语里,谁跟孰是最重要的指人的疑问代词;中古以后谁字独占优势.这个代词的最简单同时也是一直通用的形式就是谁,但是从汉代到唐代曾经有过阿谁这个形式.宋元时期,阿谁变成兀谁.元以后这个形式没有了."①关于"阿谁"的使用年代,本文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在企业运营中显得尤为重要了。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而如何正确地认识企业文化是建造适合自身企业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那些历经百年的优秀企业能够永葆竞争力的关键原因就是把追求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和谐共赢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把社会理想作为终极目标而把获取利润作为社会对企业所作贡献的回报.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道德目标存在本质上的统一,这种经济目标和道德目标的统一还可以从企业的激励行为和社会形象建造行为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埃及修葺狮身人面巨像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条古通道,可以深入蹲伏于吉萨金字塔底部的神秘巨像。 吉萨古迹主任哈瓦斯说,这条通道相当古老,证据显示它是在法老王时代建成的。 叫人迷惑不解的是谁建造了这条通道?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7.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再现的载体,再现和传播不同意识形态的模式"立论,从宏观的视野将当代中国文化划分为三种文化: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它们首先进行了历史的爬梳,阐释了其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彼此消长的过程,着重分析各自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产生的变异和形成的特征.进而指出: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当下中国,谁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中心文化,而又相互无法替代,各自拥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语境,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创立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则要求我们将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转化为现实.先进文化的创立,应是以国家文化为主导,以精英文化为中坚,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呈现出强烈的罪感情怀和忏悔意识.它与19世纪俄罗斯复杂的现实状况、宗教、历史文化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谁之罪”和“怎么办”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重大命题.但文化精英们探求真理的轨迹,却揭示出“平民专制”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的悖谬.  相似文献   

20.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国文化的非理性特征进行了明显的"误判",中国式"无神论"、实用理性和当代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利益驱动,以及中国同中东伊斯兰教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构成双方结成"反西方联盟"的深层障碍.但从自我反思的角度看,国际文化交往中的中国式非理性言行也可能带有偏狭和狂热.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需要各自有"文化自觉"和反思意识.反思意识首先可以将文化的差异感和相互不满从情绪性的宣泄引向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相互审视.其次,文化的自我反思以及反思成果的交流,可以帮助和促进文化间的谅解和合作.再次,通过自觉的反思,我们会发现所有现存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盲区,都会出现行为模式不同的非理性狂热,谁都不可能单独地引领未来的世界文化主流,并且还需要相互制约和清除"可怕的错误"才能共同继续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