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影响深远的诗学论著,解读《中国历代文论选》节录的《诗式》内容可知皎然以及编者所要表达的诗学观念,其中有关诗歌“用事”论,从概念及功用上把“用事”和“用典”、“比”区分开,使“用事”成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概念。并且通过例证,认为诗歌用事应做到“不傍经史,情格俱高”、“真于情性,尚于作用”、“用事不俗,不为事使”三个准则方可成就好诗。较之前代的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皎然对“用事”客观系统地论说开启了诗歌用事理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古称“开门七件事”,事虽细小,但颇能扰人,如果不信,历代有诗词为证。 元人杂剧《刘行首》二折中有:“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相似文献   

3.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4,(6):106-109
“《诗》亡而后《春秋》作” ,通常的解释是《诗经》因王者之迹熄而式微 ,《春秋》应运而继之代兴 ,世风大变。这种释义对文体递变和记史方式的演变未加注意。本文认为不但可以从政治义理上解读成“《诗》亡而后《春秋》作” ,更可以从记史方式的韵散嬗递上解读成“诗”亡而后“春秋”作。“诗”指“史诗”类记史记事韵文 ,而“春秋”则指散文体史书。《诗》亡而后《春秋》作是历史叙事方式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4.
《全唐诗补逸》订补一首凌原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收入中华书局1982年版《全唐诗外编》第3编)卷五据清乾隆四十八年官刊本《凤台县志》卷十七辑录权澈《琵琶石壁诗刻》诗一首。按此诗又见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七“权澈琵琶泓诗”条,诗题作《琵琶泓作并序...  相似文献   

5.
读《全宋诗》札记(一)房日晰补辑断句重出(1)“逍遥此中意。”载《全宋诗·刘放集》卷十六,此句辑宋绍嵩《巫愚江浙行集句诗》卷三。按:此句为《刘集》卷十《泛舟》一诗之第七句,非佚句。(2)“怀人棠蔽,招隐桂宵。”载《全宋诗·刘集》卷十七,此联辑自明杨慎...  相似文献   

6.
“《诗》可以观”是孔子诗论中的重要命题。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前人多有所论。如郑玄谓“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谓“考见得失”等,但大都以诗本义为据,义犹未尽。而《左传》提供的春秋用(诗》的社会思维场表明:孔子这一诗学命题所云之诗,还有不少甚至主要是以引诗论事和赋诗言志为背景的。所谓社会思维场,有类于某一观念产生的“背景”、“社会条件”,但又不尽相同。“场”本是物理学概念,《辞海》对“物理场”这样下定义:“物理场,即相互作用场”,“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的。场本身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本…  相似文献   

7.
(一)西方有一种理论:“诗的妙处在于猜测它的含义”.甚至认为“诗里必须有谜”。李商隐许多诗的含义极耐“猜测”,不仅有“谜”,而且似乎不止一个“谜底”。蓬山(蓬岛、蓬峦、蓬莱树等同一系列)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共出现七次,分别在六首诗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天题·相见时难》刘良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来是空言》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海上谣》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郑州献从叔舍人褒》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峦仙伏俨云旗。《一片》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七月二十八…  相似文献   

8.
《诗论》所评“童而偕”之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信芳 《齐鲁学刊》2003,(6):95-100
《诗论》将《关睢》等七首诗评为“盖曰童而偕,贤於其初者也”,提出了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睢》等七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这些诗都是反映青年男女生活的作品,青年男女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而知道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礼相谐。七首诗始於《关睢》之礼,终於《燕燕》之独,出於一严密的构思。  相似文献   

9.
风诗新解(三)晏方简兮《简兮》诗的“硕人”,旧说以为伶官,其实是国君。《礼记·祭统》云:“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首章“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前上”就是“东上”,诗所描写的事发生在祭祀中。三章“公言锡爵”,“...  相似文献   

10.
王粲,向来以“七子之冠冕”见称于后世。后人所赞赏者,主要是其《七哀诗》、《登楼赋》等诗赋作品,至于其议证论理、应制典策之类的实用文章,却鲜有论者。这固然与王莱“文不如诗”有关,①但恐怕与魏晋以后“重文轻笔”的文章观念也不无关系。事实上,在王荣集中,关涉世事时政的应用文所占份量很大,与“建安七子”其他六人相比,仅逊于孔融。鉴于以下几点原因,笔者以为应对王集这类文章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刘辩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能兼善,辞少暇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②这就告诉我们,王浆“文能兼善”,只…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12.
清代格调派诗人沈德潜有《戏为绝句》诗追怀明代诗人谢榛云 :“眇目山人足性灵 ,诗盟寒后苦飘零。后来谁吊荒坟者 ,只有吴江计改亭。”言下之意 ,于谢榛生前身后之遭际颇多感慨。诗末句所谓“吴江计改亭” ,即明末清初的诗人计东(16 2 4— 16 75 ) ,字甫草 ,号改亭。其《改亭诗集》卷五有《邺城吊谢茂秦山人》七律一首云 :“邺中怀古正秋风 ,辞赋深惭谢氏工。生欲移家辞白雪 ,殁随疑冢对清枫。诸王礼数何尝绝 ,七子交期竟不终。自是贵游多薄幸 ,布衣未必叹飘蓬。”诗颔联暗示了谢榛与李攀龙所谓绝交一事 ,并认为谢榛生前受到明代藩王的诸多…  相似文献   

13.
“周三甲子旦”历日考《全唐诗》卷九十六沈桂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一诗首句:“周王甲子旦。”连波、查洪德的《沈桂期诗集校注》说:“周王,指周武王。”又引了《北堂书钦》引《太公金医》中甲子平旦,四海之神与河伯两师受命武王之事。此注误。如按此注,则不知此与本诗有何关系。其实,“周三甲子旦”一句既点明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有其政治内涵。“周王”,当指武后。既称周王,说明是在武后称帝的天授元年之后。《通鉴·则天后天授元年》载:“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日圣神皇帝—……丙戌,立武氏七…  相似文献   

14.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提到“《肠肠》小人”,其中的篇名应当是《大雅·荡》篇,而非《诗·君子阳阳》篇。《荡》篇首章与后七章在辞语、文意等方面皆有重大区别,后七章系汉儒混入者。其首章方是真正的《荡》篇的一部分。从这章内容看,它抨击和咒骂天命,正是孔子所谓的“不畏天命”的“小人”之貌。简文为判定今传本《荡》篇的后七章属于另篇提供了重要旁证,并且,对于认识《诗》的成书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这两处都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并提。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里进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史”说考辨孟修祥称杜诗为“诗史”,本自晚唐孟。他的《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名号一出,遂成定论。自唐至今,以“诗史”称誉杜甫,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何谓“诗史”?在笔者所...  相似文献   

17.
储光羲佚诗     
中华书局 1988年陈新点校本宋释惠洪撰《冷斋夜话》卷二《稚子》条云 :“老杜诗曰 :‘竹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并母眠。’世或不解‘稚子无人见’何等语。唐人《食笋》诗曰 :‘稚子脱锦绷 ,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赞宁《杂志》曰 :‘竹根有鼠 ,大如猫 ,其色类竹 ,名竹豚 ,亦名稚子。’予问韩子苍 ,子苍曰 :笋名稚子 ,老杜之意也 ;不用《食笋》诗亦可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初抄本 ,宋方深道辑《诸家老杜诗评》卷五《僧惠洪〈冷斋夜话〉十二事》此段引文 ,文字微异。所引杜诗见《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宋吴撰《五总志》云 :“老…  相似文献   

18.
误收郭祥王诗《全宋诗》卷一二七五《郭正集》据清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卷七收《姜相峰》诗一首。诗云:青山为主身为客,主人借客青山宅。白云自在千里飞,长松不换三冬碧。藤枯谁与写作龙,龟老何年化为石。落花流水发源深,鸣雁过江悲晚色。家无妻子心无累,顶冒寒霜踵藏息。月明舞影聊尽欢,一点尘寰不留迹。傥来轩冕真可嗟,朝为公卿暮通谪。屈原贾谊尔为谁,问君何以青山客。此诗与《全宋诗》卷七五二《郭祥正集·赠桐城青山隐者裴材》重出,第七旬“落落流水发源深”《郭样正集》作“落花随水眷深源”,余悉同。那么,这首诗是谁作…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杂考(二十五)胡可先卷七九五郑翱残句:“花烧落第眼,雨破到家程。”注:“《下第东归》,见《海录碎事》。”按,此又收入卷三○二王建残句。卷八五○隐求(一作隐丘)《石桥琪树》诗。按此又收入卷一一四蔡隐丘诗卷,题同,注:“《文苑》作蔡隐石,《万首...  相似文献   

20.
初唐诗杂考(七)杨墨秋《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诗非沈期作《全唐诗》卷九六沈期《和常州崔使君寒夜食》诗,卷一一八孙逖名下重出。此诗非沈作,当为孙逖诗。诗题中崔使君为崔日用。《旧唐书》云:“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日用)权检校雍州长史……寻拜交部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