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秦顺农村不同经济收入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专题调查获得的数据,考查了经济收入对生育意愿的影响。调查数据表明:不同经济收入家庭育龄妇女在对子女数量需求与性别偏好、子女成材质量期望,以及生育动机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中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极大地制约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及农村问题解决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生成转换、协调匹配等就比较容易解决。所以求文力图把民族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问题纳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从动态上研究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生成、演变的过程、特征、矛盾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族地区农村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基本对策,以期望对研究和制订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农村发展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农户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经济初探刘树农户是农村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两亿多农户的微观经济活动,汇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浪潮。研究农户和农户经济,是正确确定农村经济政策的前提,是研究农村经济的重要课题。一农户——家庭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统一农户,...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是农村父母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家庭关系与农村代际经济支持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辽宁省实地调研获取的有效数据,描述辽宁省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获取的现实状况,运用交叉分析和有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数量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对辽宁省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具有显著影响,是否与父母同住及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也具有显著影响。提出落实生育政策,创新养老模式;弘扬优良传统,重视养老问题;繁荣老年文化,实现互利共赢;加强政策扶持,健全保障措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农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中国农村历经20年的改革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已经被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淘汰,代之以农林牧渔齐头并进,粮棉油糖麻菜果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 改革开放前的超稳定时期。1978年以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可以将其特征概括为:超稳定的“偏种型”农业生产结构;以粮为主的基础食物型种植结构;以稻、…  相似文献   

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当前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坚持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各种专业技术与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其功能是克服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从日本和美国农业合作组织的经验看,日本的小规模…  相似文献   

7.
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现代化并非单纯的农业现代或农业工业化 ,而是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 ,包括农民、农业、经济 ,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从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出发 ,农村现代化具有时代 ,滞后 ,条件、阶段、技术、产业、家庭、服务、制度 ,国别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全国1749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数字经济及其子维度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间接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符合“梅特卡夫法则”,即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高型”县域、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提升作用。对此,应打造农村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释放数字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红利,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江苏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加快,为及时全面了解这方面的有关情况,最近,江苏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此次调查覆盖全省20个县(市),调查对象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工作的农户家庭与乡镇领导。在调查对象的抽选上,坚持了以下几个原则,1、乡镇的抽选:①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②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相对较好;③具有区域经济特色。2、农户的抽选:①涵盖农林牧渔各业;②分布的行政村相对分散;③包含各业的生产大户。从最终…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董瑞芝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我国农村的确立,使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1.
从生育政策与家庭发展能力的内在逻辑联系切入,以家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为解释框架,通过对江苏家庭发展能力现状的调查,验证了家庭发展能力不足是制约二孩生育的瓶颈的基本假设,并对家庭发展能力与二孩生育的相关性从多个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政府应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加强家庭科学研究,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12.
对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0~44岁、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工作单位为非国有企业与从事个体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于丈夫、租房的妇女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比例更高。性别人流指数的年代变化与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伴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宽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加强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性别选择性人流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但将2017年生育状况调查数据与2001年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农村已有两个女孩的家庭中,妇女的性别人流指数反而出现了上升情况,而城市已有一个女儿的家庭中,妇女的性别人流指数和生育子女的出生性别比都出现升高状况,可见"男孩偏好"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改变以往那种仅从计划生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去分析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的原因,而是将农村家庭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通过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生育决策的比较,找出我国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目标与农民的生育意愿不相吻合的原因,并进而找出解决这一难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2004年山西农村养老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山西农村的养老模式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主要特征表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的经济支持力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支持的来源却直接受政策、风习、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家庭为主,家庭中以老人自己的当前劳动收入为主;其生活方式以单独居住、自我照料为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集体经济对养老的支持极其有限;多子女老人不具有养老优势,计划生育有利于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5.
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区域。实现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突破口。从西南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以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为主;(2)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设置家庭多种经营专业;(3)构建“渗透式”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概念,提出了土地集中式规模农业和家庭积聚式规模农业两个概念,并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以聚集经济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以协调的途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后认为,家庭积聚武规模农业,既做到了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又能够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息和传承是人类社会落脚于家庭的两项基本任务,家庭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家庭因素,界定“家庭支撑力”的含义,并结合莱宾斯坦(Leibinstein)成本效用理论,从生育经济学理论和微观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论证家庭支撑力与城镇职业女性生育意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内部提供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以及养老负担对城镇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非家庭因素,例如生育政策、生育津贴等对城镇职业女性的生育决策起“催化”作用。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构建显性的“制度性”家庭政策体系;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加速推进生育成本的社会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机制,保护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家卫计委在八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分为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主要预测变量家庭特征变量涉及基本家庭特征、成员随迁、代际互动、农村家庭资产、老家困难事件这几个维度。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家庭特征对于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特征除了婚姻以外,其他特征均对农民工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有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影响。政府需要从家庭整体角度设计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升他们城市的社会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从农村拉开序幕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了20年的历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重新构造农村微观经济基础为主要目标。实践证明,在中国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是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阻碍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为探讨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境)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农民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亲生子女数量的影响和亲生子女数量对农民后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两个角度,构建了理论模型,在2015、2016年分别对湘中和豫东农村1418、1416个户主家庭进行了调查,以各个家庭的子女数量为因变量,自变量分别为各个家庭当前社会经济地位、户主父亲以前的家庭成分、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序probit回归和研究。研究发现,无论在湖南农村还是河南农村,家境较好的家庭子女数量也较多,反之,家境较差的家庭子女数较少;假定子女数量真的影响当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回归分析表明,子女数量对当前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正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农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代际转移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