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伟 《云南社会科学》2008,2(3):139-142
在1947~1948年间进行的"反美扶日"运动及抗议美国援华法案的斗争中,"美援"成为国民政府与美国、民众间三方关系变化的主要动因.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美援因素影响,国民政府在对内、对美政策上陷于左右矛盾的困境之中,而其最终违逆民意的选择更使它在内政外交中均陷入空前的孤立,并成为其统治在一年之后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四、美国对华政策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对美国来说,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的唯一手段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援助。援华既是加强中国的抗战,也是为美国战后在中国的地位打基础。但美援本身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1938—1941年间,这一限制是援华制日与缓靖日本的矛盾。援华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本完全独占中国,但援华行动不能牺牲美国与日本作生意赚钱的机会,不能关闭美日谈判之门,更不能把日本逼上与美国直接对抗之路。因而,这一时期的美援从目标到手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有限。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解决了这一矛盾。但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使中国成为反攻日本主要基地与先欧后亚战略的矛盾。由于中国政府自身力量有限,没有美军参加和大规模的援  相似文献   

3.
杨雨青 《晋阳学刊》2012,(3):116-120
关于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的政治、军事原因,已有充分论述;但是,影响美国援华与否的经济因素,常为人所忽视。美国援华政策的动因,除了孤立主义、中立法、先欧后亚战略等因素外,美国的经济利益也为美国政府所关注,并且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所维护的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因素,始终和政治、军事、外交、战略的考虑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并且交错起着作用,彼此发生着互动。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后,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在湖南长沙、常德、岳阳、南县四地开展了农村重建工作,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将救济与善后相结合,并以"善后"为根本目的;二是将农村工作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注重民众的启蒙、农村风俗的改良和农民科学意识的养成。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在湖南农村的重建工作是美国民间对人道主义精神和慈善理念的发扬,构成了战后中美关系史上鲜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韩国在李承晚统治下始终不重视经济发展,朴正熙上台后,韩国经济开始起飞.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美国以冷战为轴心的援助政策是韩国经济起飞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第一,美援政策的调整是韩国走向自立的开端;第二,美援的实施直接启动了韩国经济的起飞;第三,在美援管理下,韩国确立了一个科学化、理性化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物质援助是抗日战争期间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政府的求援活动与美国政府的援华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关外交的一条主线。本文在搜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这一题目的各种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将对美援与中美外交的关系作一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6,(5)
慈善在美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利他行为,同时也是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美国现代慈善之所以如此发达,根本原因在于其各类组织、基金会、团体、公司及个人的积极参与,而促使美国民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源动力在于其文化根源——宗教、财富分配观、志愿者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等,这些对于美国人慈善文化及慈善理念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在慈善文化的推动下,美国的现代慈善才得以兴盛,使其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本松 《学术论坛》2012,35(8):47-50
"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民众因华尔街的贪婪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举行的抗议活动。其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引发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与低迷、高失业,并带来民众生活艰难和境遇恶化;美国社会特权化和金钱政治造成的不公平正义和不平等;为特权和资本服务的政治腐败;美国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两极分化,等等。"占领华尔街"虽发生在美国,但其起因和民众诉求在我国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启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平等,切实解决好民生特别是就业问题,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包容性增长"、构建"包容性社会"。  相似文献   

9.
1937~1941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属于一种过渡型的政策,既因袭了过去的“不承认主义”的中立政策,又孕育着新的同盟因素,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同时,这段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也属于多边型政策,对日政策又是其远东政策的主体,对华政策攀缘在日美关系之上,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另外,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还属于一种倾斜型的政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美关系本身的范畴,它几乎包含了帝国主义强国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不平等政策的全部意义,如:强权政治、强权外交等。美国把中国作为棋局中随着美国利益和意志任意驱使的一枚棋子,为美国利益去做铺垫交换。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从隐性转为显性。在美国外交事务领域,宗教以及宗教团体通过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有形的组织机构两个维度发挥作用。同时,其影响也受到各种传统及现实因素的制约。这在苏丹运动中就有程度不等的体现。苏丹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所谓三不规则,通过媒体宣传、基层动员和社会运动等方式形塑了美国外交政策议题。苏丹运动同时暴露了宗教团体介入美国对外事务领域的局限性。该运动为人们了解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如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后冷战时期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11.
唐凯 《北方论丛》2023,(1):62-70
基于第六波和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进行中美两国民众民主价值观对比,研究发现中国民众无论在民主重视度还是民主满意度方面都要高于美国民众,且从第六波调查到第七波调查有稳步提升。美国民众更注重“自由”价值,中国民众更注重“平等”价值,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与两国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密切相关。中美两国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不仅可以深化对民主价值观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找准西方社会诟病和攻击中国民主的缘由,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中央作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中央开始实施对口援疆战略,在喀什设立特殊经济开发区,一时间喀什备受瞩目.文章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喀什为样本,就当地援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援疆工作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1942年1月29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Hull)电告驻华使馆开展文化援助计划,用美国的先进科技、社会科学、工业科技等,提高中国生活水平,改善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鼓励教育、社会发展。这样中国就能在战争中加倍努力①。该电报拉开了美国对华文化计划的序幕,专家援华即是其中的子项目。  相似文献   

14.
高汉 《兰州学刊》2012,(2):38-42
最近,由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之所以会如此,其根源就在于金融危机蔓延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金融大亨们享受着金融发展带来高收入的好处,而民众却在承受着由金融大亨们制造的金融泡沫破灭所带来的痛苦。从中我们可以似乎可以看到,金融的发展,虽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的不公平问题。而解决好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这对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论就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国民政府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全面抗战过程中,作为重要盟友的美国,其舆论界对于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美国媒体视域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有一个逐步被认可的过程,其抗战形象亦经历了由被漠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政府的形塑过程,这些关注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民众和政府对国民政府的认同。美国政府和民众对华援助的不断扩大,中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与美国媒体的宣传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作为美国主流媒体的《纽约时报》,有大量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活动的报道,以其为中心探讨美国媒体视域下的国民政府抗战形象及其变迁,可以透视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看法及态度,体察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及处境。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7,(4)
自由主义是美国政治国家的基石和信仰,在其政治制度中,法治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以对抗政府和公权力的侵害。"9.11"事件成为美国自由主义发展的转折点。观察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隐私权抗辩诉讼可以发现,"9.11"事件之后,"安全价值"在美国政治国家和民众群体层面逐渐取得绝对优势,司法理性也谨慎地回应着安全主义浪潮,自由主义在现代美国政治领域呈现趋势性回撤状态。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援华抗日。回顾一下这段史实,也许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战后直至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对美国来说,也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吸取一些教益。  相似文献   

18.
美国首位来华医学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曾以驻华公使身份,于1856年12月12日、1857年2月12日及3月10日三次致函美国国务院,建议美国占领中国台湾。但由于该主张既不符合当时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又受到美国政坛诸多因素的掣肘,而且其本身就"愚蠢"、"相当不明智",所以未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彝族叙事诗表现出了彝族民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成为彝族叙事诗显示的一个重要的审美价值。彝族的许多叙事诗通过描写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同剥削者压迫者的对抗,并通过描写被奴投被迫害的民众同代表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利益的吃人制度和习俗的对抗,预示着民众的这种反抗斗争所能通向的某种平等和自由的前景,因此,作品里呈现于反抗性斗争性之中的民众的人性和人情,就具有很强的艺术典型性和艺术魅力,也就具有突出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众对于律师的信任是实现律师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而法律信任本身是一种普遍信任、弱信任,对这种信任的强化有赖于对民众需求的准确认知。美国的反律师主义思潮表明:影响民众对于律师信任度的相关因素主要集中在经济和道德领域,且民众对于律师的信任存在分化现象。这些都值得我国在实践中把握与借鉴。从杭州地区民众调查的结果显示,民众总体对律师较为信任,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影响民众信任的因素亦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包括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在内的职业法律家群体当中,律师最接近公民个人,也最接近市场和社会。应当注意的是律师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的矛盾也较为集中。建议充分利用好传播媒介的沟通交流功能,改善律师的服务方式,普及法律服务,并在改革律师职业的同时着眼于其所处环境的改善,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众的不信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