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立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90-93
江河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生态效应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环境资源立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完善各种法律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冯芳莲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1):149-150
由于现行的矿区环境法律体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矿区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为此,应通过建立严格的矿区环境准入机制,严格的矿业权许可制度,建立矿区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完善矿区环境立法及明确行政执法主体,重视闭矿后环境保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制度来解决矿山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闫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38-4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入手,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从法制角度提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业被认为是 2 0世纪增长最快的产业。其中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 ,受到各国游客的青睐。在分析当前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的大气、水体、原始生态环境和景区自然性的影响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根据“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原则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阐述了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蜀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分析了重庆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基本思路,即重点突出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行城乡生态化和环境无害化,实施“青山、碧水、蓝天”三大计划,同时提出了改善重庆污染状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7.
蒲沿洲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48-51
先秦丰富的思想文化中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孟子的思想言论中亦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和意识。阐释和借鉴《孟子》中爱护物产、保护环境及其协调天人关系的思想观念 ,对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地役权是权利持有者对于不动产施加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的一种非占有性利益。自 19 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用保护地役权和土地信托来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机制。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在性质上属于属人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和约定地役权,作为混合财产权形式的代表,它较好地平衡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从而成为一种有别于“命令与控制”模式的柔性环境规制手段。 相似文献
9.
邹礼洪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2):32-34
都江堰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着岁修制度。历代治水专家指导岁修,体现出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深淘滩、低作堰”,使生态环境产生良性循环;筑堰原料就地取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采取植树种荆保护堤岸、制订法规保护河道等方面。都江堰岁修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使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基本保持着原生态环境,这是它能够持续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朴今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1):17-20
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时下,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制约因素,直接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成效。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艳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102-108,113
美国商事立法对于商事习惯法法源地位除了予以明确承认外,主要是通过模糊的标准性条款赋予其默示的法源地位。商事习惯法获得法源地位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尊重商人意思自治是其主观理论基础,尊重商人行为模式是其客观理论基础,尊重商人逐利本性是其经济理论基础,完备的法院和律师系统是其制度保障基础。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商事法治,必须以科学的方式确认商事习惯法的法源地位及层次。 相似文献
12.
曾红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98-101
由于创制方式不同,制定法和判例法在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制定法以总的社会生活条件为基础,针对一般情况从全局的观念出发来制定法律,判例法植根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现实,更偏向于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调整来确定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律创制和法律适用两方面看,判例法与制定法相比,更具确定性优势;同样,判例法比制定法能更灵活地适应社会生活,有较完善的自我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金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2):77-79
环境法理论的产生、发展、创新与突破等或多或少都离不开自然法理念的推动。本文通过回顾环境法的发展历程,探寻自然法在其中所起的积极影响,以及环境法学的原则和制度中渗透着的自然法的合理思想,展望在自然法理念的指导下促进环境法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法柏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1-44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自然的原因 ,人为的因素更是不可忽视 ,其中法律制度特别是民事法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传统民法在理念、原则和权利制度方面对保护环境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传统民法 ,扬弃其理念、原则和某些制度并予以创新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张峻岭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42-47
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但目前环境法对于人为环境还没有作出界定。分析了当前环境法对人为环境难以界定的原因。试用调整论和生态学的观点,探讨环境法界定人为环境的可能性;明确了必须在法律上赋予人为环境以生态环境地位,才能对人为环境要素实施有效的环境法保护。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守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在对农村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环境保护法是有关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改善和建设农村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或法律表现形式的总和。农村环境保护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绿色能源,建设环境优美村镇、生态村镇,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法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污染现象严重,与法律政策碎片化和部门管理冲突不无关系。鉴于耕地的特殊性,耕地绿色化保护的环境法律政策整合势在必行。应该遵循耕地保护基本原则,协调完善立法和执法,解决立法碎片化和执法部门、执法程序的碎片化,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政策整合为手段,寻求耕地的绿色化保护。 相似文献
18.
何向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为重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我国对环境也日益重视,颁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但环境的法律法规执行堪忧,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其原因在于,广大公民环境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决策者的保护环境与建设环境的素质与能力亟待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都呼唤尽快对我国环境教育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内容及其实施涉及到广大公民和各行各业等方方面面,它是隶属于我国宪法的独立法律,并非教育法的子法. 相似文献
19.
吴纪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50-59
在历史进程上,侵权法从起源到发展历经了从同态复仇到损害赔偿、过错归责到多元归责、绝对责任到相对责任再到绝对责任的演变。近代以后,欧洲大陆的成文法典确立了侵权法的地位,而英美国家的侵权法则在判例法的基础上枝繁叶茂。总体而言,侵权法始终发挥着填补损害和威慑行为的功能,只是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有所差别。当代侵权法是以救济受害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并彰显填补损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对话。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 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域、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上存在着重大冲突, 这种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的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在环境法与民法的对话中, 环境法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 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 民法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 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为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 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 确立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