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长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意象(imase)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主观的意(情感)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结合。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诗人的情思,要通过意象的选取和组合才能实现。古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说意象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产物。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在创造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上,无不精心推敲,孜孜以求,以期达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在西方,意象派主帅,诗人庞德说:“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的东西”,他强调:“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克罗齐也认为“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成立。”可见,“意象”  相似文献   

2.
“诗,尤其是抒情诗,往往没有直接出现的人物形象,多是万类千状的自然、社会之象,以及诗人心目中不可定型的种种幻象”,因此,“以‘形象’说诗,不足以道出诗中的众生相的意趣,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意象,这种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意志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意象,不是指在作家的头脑中出现的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零碎意象,而是指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语言符号化)的产物——文学文本中的特殊“形象”——整体意象。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客体主观化与主体客观化交融渗透的产物,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意象的产生过程也是如此,但是当它以整体意象在作品文本中出现的时候,从“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就是客体主观化了的。诗歌意象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庄》、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意象指抽象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的统一,是诗人主观审美思想与情感和审美客体的交融,是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孟郊是中唐诗歌革新的代表作家,其诗所表现的奇崛古朴风格与盛唐大异其趣,而构成其总体风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其意象创造.沈德潜云:“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所削耳.”孟郊自己也说:“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都说明了孟郊诗歌意象创造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从建构吟咏诗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诗教意象观。一方面,修正了自齐梁以来以诗歌声律说对诗歌音乐性阐释的不足之处,强调了诗歌音乐性不仅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声韵,更表现在吟咏过程中书象向言象、言象向乐象的转变;另一方面,凸显了审美主体在诗歌接受中身体介入的重要性,分析了其“即情体之”“心物交合”的身体审美特征。由此,王船山立足于吟咏立象与身体审美视域的意象观,聚焦于诗歌意象的近身性、丰富性和瞬间生成性,有效地摆脱了诗歌“言不尽意”和“言之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咏怀诗》“归趣难求”,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难解之谜 ,研究者往往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思潮来探求这个“谜底”。而本文则从《咏怀诗》文本出发 ,结合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 ,分析《咏怀诗》意象世界的内容种类和意象组接方式 ,并指出阮籍诗歌意象世界的独特审美特征——隐秀之美。本文认为 ,丰富奇幻 ,多姿多彩的意象世界是《咏怀诗》“百代之下 ,难以情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诗歌意象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在诗歌的各种要素里,“意象”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内在本质与外在形态的区分。文章分析归纳了诗歌意象的审美特性有以下功能,即:对诗人思想情感意念表达的间接性和表现对象的陌生化的追求;使诗歌生命的鲜活感与空灵美感得到产生与滋养;是诗歌具体与抽象、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性所产生的模糊美感之重要实现方式;是诗歌艺术审美的象征性与多边性产生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诗歌意象结构就是以诗人的情感或意念的流动轨迹为凝聚点,为绾合、统摄全诗的轴心,经由极富匠心的剪接与组合,按照一定规则有序地组合起来的意象“空间”形态。形态各异的诗歌之意象结构安排也正是诗人心灵世界的镜像与写照。作者对诗歌中几种习见的意象结构形态——辐辏、辐射、拼接、并置之特征及审美效应作了浅要探析。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常见的概念,是诗歌美学的基本范畴。个性是意象的生命,这主要跟意象的构造有关。意象构造的过程,即物象“心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去筛选淘洗五彩缤纷的物象群体,使之符合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趣味.经过诗人感情的点染与化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现代英美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忽然产生了兴趣,这自然有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偶合因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意象主义诗人似乎在中国古典诗中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换言之,他们所醉心的乃是中国古典诗的“意象”技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派所标举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在本质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最先受意象派主将庞德所注目的李白与王维这两位诗人中的任何一位诗人进行意象分析,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后者更醉心于意象的经营,所拥有的意象世界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了王维诗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唐宋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宋,是古典诗歌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诗词纷繁的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诗词创作中的“雨”意象,始终不脱离它作为客观物象固有的自然特征,同时,在反复运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长期积淀下来,使之固定地带有纤细绵柔、明丽清润、朦胧迷离、凄清冷寂、迅疾狂骤等审美特征。心物相契的“雨”意象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用来烘染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等,以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既是他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是他艺术实践的产物.过去研究与评论它的文章主要是从文艺与社会、与革命关系的角度研究评论,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角度谈谈他的诗词.诗是由作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复合体(即情感的物态化),“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庞德)的意象组接、发展、转化而构成的动态审美意识系统工程.意象是诗的艺术细胞、建构的预制板、诗的集成线路上的元件,创造情境(意境)的途径和手段.意象的产生及运动组合过程构成方法体现着诗人的个性与艺术风格,即诗人世界观、经历、修养、爱好、气质、趣味和文艺创作方法的不同,在采集意象上不同选择、取舍、集中表现为审美视角,即感知、联想、想象等独特的心理能力,这些都是营构意象的核心内容.这种意象选择视角多种多样,心理活动很复杂,最终表现为情感生动的形式对应物.毛主席的诗词意象体现他自己独特的意象风格.只有具体分析它的内容与构成形式,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他诗词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歌中的细胞,理解它的内蕴和功能对欣赏诗歌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明确地将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语,并在审美范畴中应用.对意象的艺术特点作了更明确说明的是今传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他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认为意象是一种主客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人对意象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国的古诗因形式的限制.追求含蓄的意境,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自觉达到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常将诗歌修辞和诗歌意象完美整合,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全新的审美意境。其中把水意象和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表达离情别绪的最多。而春风、春色、落花、落叶、青山等,也都因与诗人的离别意绪在瞬间相吻合而被诗人捕捉为意象,辅以巧妙的修辞手法,创造出千古言情绝唱。  相似文献   

16.
有的诗评家认为“象征是内容最丰富、掌握最困难的诗的手段”,这或许并不言过其实。我认为,诗人在生活中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时需要以某种独特的途径表达出来。象征(symbol)就是诗人反映生活,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一 象征在构成上的特征 就我看来,构成象征诗需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感情,二是意象,三是哲理,三者缺一,不成其为象征的诗歌。 在诸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最富于抒情性。情致丰富,韵味悠长,应该是诗歌的本质特长。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如果诗作中没有奔涌着诗人从心底喷出来的激情,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无病呻吟式的虚情假意之作,强拼硬凑的苍白干瘪之篇,绝对震动不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星期天早晨》一诗,评论家向来评论最多的是其宗教主题,却往往忽视了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意象。为探讨和再现诗歌中的意象,文章从意象的感受性、矛盾性以及象征性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使全诗达到“情感统一”、体现诗歌“张力”以及表达作者耽乐的尘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歌的繁荣得益于中唐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中文诗歌离不开意象,贬谪诗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贬谪诗,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运,精思巧构.诗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把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和审美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是意象抒情的艺术。在诗歌审美中,我们都免不了受意象的诱惑。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谁也不会否认它艺术的魅力。但这魅力来自何方?我说:来自12个意象以及它们之间有机组合产生的诱惑。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而吸引了无数读者,人们纷纷探寻构成这种魅力的奥秘所在。本文试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来探讨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征,所谓诗歌的意象,乃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美国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第202页)是诗人情感意绪和审美趣味的综合。从意象的剖析入手,对于深入地把握诗人的艺术个性,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