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步上桥就有一步凌空的感觉,思想的网被切断了,一切的负担都卸了,只余下空洞的躯壳,面对那仰首可亲的明月,伸手可触的桥栏,俯首可见的碧水,和碧水中稀疏的朦胧的灯影。  相似文献   

2.
外祖母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我的童年就在那儿度过。园子里有一道长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搭起了一座绿色篷帐,外祖母管它叫“凉棚廊”。藤有两种,凌霄花和紫藤。一到春天,它们争相抽出柔嫩的新藤,枝枝蔓蔓地往上爬呀绕呀,比赛似的,看谁爬得高,看谁绕得远。绕着绕着,就缠到一起了,分不清谁是谁的枝,谁是谁的叶。夏天,藤萝叶子更是疯长,重重叠叠,密不透风,整个长廊都郁郁葱葱,浓荫蔽日。  相似文献   

3.
圆舞曲是最富于轻音乐特徽的一种音乐体裁,也是较为普及的一种音乐形式,19世纪中叶起,得以迅速发展,尤以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最富盛名,它以其生活性、感染性、独立性、广泛性及经典性存国内外传播开来,奠定了他“圆舞曲之王”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不知为什么,我的“官瘾”特别大,总想有一天能够戴上三道杠。唉,可惜……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下我的“仕途”历程吧。  相似文献   

5.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的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名誉观念为暗线.以女主人公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为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扼杀人性的虚伪名誉观念和准则。艾菲的婚姻悲剧不过是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中虚伪名誉观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我给学生上一堂自然课(乡镇小学老师通常都是教一门科兼几门技能科)。教学内容是讲“光的折射和反射”。讲完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很感兴趣,就让他们举些在日常生活中有出现的相关类似的例子,谁知学生们一时竟举不出个例子来。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向学生讲述了本人小时候在夏夜夹泥鳅的例子。夹泥鳅,那是我童年里的一个美好的片断。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8,(3):16-19
索菲亚·罗兰,意大利影坛的传奇人物,的的确确美丽非凡,如果说罗兰的脸蛋是大自然赐予她的礼物,她应该送上一封感谢信,在这个城市里,青春泉伸手可及,就近的整形外科医生已应付不过来预约的顾客,而今年(1999年——译者注)9月20日即将65岁的罗兰,始终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矛盾思想,即在爱情诗中思考女人对于爱情究竟是忠诚或不贞,在宗教诗中体现对上帝的困惑与怀疑,并常以条件句、疑问句作为诗的开头。这种矛盾思想主要由社会矛盾冲突和诗人内心冲突产生的。作者希望此文能为学者进一步研究约翰·多恩提供新的视角,或对研究其他玄学派诗人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文本的角度研究林奇的电影,我们便可看出其电影的特点是不确定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探讨林奇电影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电影作品及艺术。  相似文献   

11.
天色将晚,迎面的凉风让我彷徨的心更为不安。我该怎样跨进我破败的家,又该如何面对父母那写满沧桑的脸?  相似文献   

1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味良药.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从中受益。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书的美丽都是极大的。常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对幸福的看法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规,历来为伦理学家们所重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莫尔的幸福现在欧洲伦理思想吏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莫尔有关幸福快乐的含义、种类以及实现幸福的途径的观点,分析了把关于死亡的独特见解,得出了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奥尼尔成长在虔诚的天主教家庭,自幼深受宗教思想熏陶和感染,宗教信仰深入其骨髓;其生平遭遇和他内心的自然主义情结却驱使他去排斥宗教,这种对于宗教欲罢而不能的态度导致他毕生陷于宗教迷茫与彷徨中。针对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及他的生平的研究,挖掘其内心世界对于宗教的彷徨和迷茫及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奥尼尔的悲剧美学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有位朋友的母亲做得一手好莱,退休后每天总要到市场上去逛一逛,买些全家人吃的菜,常常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菜色,把全家人的口、胃侍服得伏伏贴贴的。看着日渐福相的朋友,我直羡慕他的口福。久而久之,她母亲养成了每天逛市场买菜的习惯,如果有一天生病了,或是别的缘故没能去,她心里总会  相似文献   

19.
《华人时刊》2010,(5):71-72
  相似文献   

20.
安宁 《阅读与作文》2007,(10):15-17
朱丽娅·罗伯茨的脸长得很奇特:细长的眼睛,翘翘的小鼻头,脸部轮廓尖细狭长,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那张著名的大嘴,一笑起来,阳光灿烂,风情万种。朱丽娅给人的感觉很奇怪,尽管有着那张著名的大嘴,身材也高大,但她看起来却异常的秀气,一点也不显得粗犷。这应该是她美丽的一个独特因素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