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中说过如下的一段话:“读诗与作诗,用心各别。读诗心须细,密察作者用意如何?布局如何?措词如何?而后有得于古人。”这话有一部分道理。杜甫读诗,看来就非常细心,所以他对李白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又对严武说:“把酒宜滌酌,题诗好细论。”(《敞廬遣兴奉寄严公》)都着眼在一个细字。不过,吴乔把读诗和作诗区别开来,仿佛作诗就不须心细,却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杜甫作诗也十分细心,这就是他经常提到的“苦用心”。因此,如果我们认为读诗必须心细,那么读杜甫的诗就更要心细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徐公豪同志《“莫须有”别解》一文,引据清人俞理初《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条,谓《宋史·岳飞传》中“其事体莫须有”一句,当于莫字断句,即读为”其事体莫,须有。”徐同志再加以发挥,谓“近来言谈中,语末常带一‘嘛’字,含问意,意表惊叹。莫嘛同音,不过今古写法不同耳。举此或可助证俞氏之解为不诬。”此外徐同志还引了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中的两段话,认为这两段话均应于莫字断句。谨按:俞理初对“其事体莫须有”一句的理解和断句,是错误的(详下);徐同志就俞说而加以发挥,训莫为嘛,认  相似文献   

3.
振峰同志《千夫何所指》(《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横眉”名句中的“千夫”,“不是指的敌人,而是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意为众人所指责的人)才是指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敌人。”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千夫”在古汉语中,确有众人的意思,如“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但解作敌人也是可以的。据《史记·索隐》:“千夫,武功十一等,爵第七。五大夫,旧二十等,爵第九也。言千夫爵秩比于五大夫。”可证“千夫”是秦汉武功爵秩名,可以引申为武力统治者——即军阀,也包  相似文献   

4.
《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刊王政文《“烹小鲜”新解》,考据有获,但最终解释未见精当,商榷如下。“治大国著烹小鲜”这句话,解为煎小鱼不宜常翻,是古今常解,不仅见于王文引《四库全书》注。离老于不远的《韩非子解老》即云:“烹小鲜而数镜之,则贼其宰。”唐白居易《崔威可洛阳县令制》亦云:“人挠则疲,鱼挠则馁”。如此解释,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倒是一致的,但对煎小鱼不宜翻的解释,令人费解。我倒觉得小鱼易翻,大鱼不易翻。再说,确如王文指出,与下文衔接上也有问题。王文的要义,在于改释为:煎小鱼要常翻。合于常理,从厨艺…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看到于春海于衍存两位老师写的文章《“劝百讽一”论析——对汉赋传统评价的再评价》(以下简称《再评价》),读来颇受教益。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独辟蹊径,对汉赋传统评价进行了剖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汉史的研究,提出了对汉赋作用新的看法,新的见解,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和借鉴的。 但是,我感到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的观点虽新颖独到而论据却显得太单薄,也就不能充分论证它的成立。故此,我仍然认为汉赋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讽谏作用,即“劝百讽一”的存在仍有其基础和客观依据条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与远大理想,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一个辩证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实现共同富裕要有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也谈“教书育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左右着办学的航向,影响着一代接班人的成长。因此,实施德育是学校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天职,由于学校中每一成员具体工作岗位的不同,实施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也自然有所差异。只有明确个自的职责与特点,才能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放大德育的整体功能,保证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于是探讨学校不同岗位实施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已是深化德育研究、开拓德育新天地的突破口。 学校实施德育的渠道方方面面,纵横交错,就其本质来说只有两个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系统。一是专门性德育系统。如以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目的各种活动与课程;一是非专门性德育系统,如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这些非专门性德育的课程与活动,虽没可能也没必要系统全面地实施德育,但因其具有潜在的德育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 近读《论语·先进》“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看诸家注解似有难解之处。何晏《集解》:孔曰:助,益也。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邢昺亦以助为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说文》:助,左也。此训益者,引申之义。当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译文同前引古人注释一脉相承,不  相似文献   

9.
雨先生《答余杰先生)》。 我想谈谈这篇文章,是感到有话可说,觉得它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如果仍然无话,别人又说了,我是不会瞎掺和的。 一、谁来忏悔,向谁忏悔 余秋雨在他的答文里说,在中国某个人稍稍成名以后,就有人想出来将这位名人“搞掉”。这确实是我们的某种劣根性,不过那还要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是通过了什么样的途径成名的。如果手段卑劣,居其位而干坏事,那么这样的人无妨揭出他的老底来,“搞掉”他就不算不该。如果他成名的手段正当,成名以后并没有为非作歹,对旁人不构成妨碍,那么,他的成名就无可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越来越A"固定格式.静态分析指出了进入"越来越A"格式的词语的特点,句中支配关涉"越来越A"的动词多为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和表示感受义的动词;动态分析探讨了含"越来越A"句子的预设,"越来越"是句中焦点的标记格式,A为焦点.全面揭示"越来越A"固定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革”结束以来,思想解禁,学术空气空前浓郁,学术成果累累枝头,出版界每年向读者提供的专著以千万计,报章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大,常令读者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这样热烈的情况下,难免呈现某些无序混乱的现象。自葛剑雄、曹树基在去年《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一篇措词尖锐的书评以来,《文汇报》在今年1月2日发表了曹树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4月17日发表了宗和《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两杂志在北京召开以此为题的研讨会的专门报导,4月20日…  相似文献   

12.
末位淘汰的办法在很多单位的负面影响是大于它的正面效应的.这种办法使记者们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束缚了有能力记者的个性发挥,产生了一批平庸的记者.  相似文献   

13.
“减负”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但如何做才能使“减负”顺利实施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 ,提高整体意识 ,改变教学观念。对“减负”这一工程的系统性认识不到位 ,是当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急于求成。这个系统包含了教育机制、教育观念、升学机制和人才机制等方面 ,系统的每一个部分 ,又都包含着大量的内容 ,每一点改变 ,都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关的诸如老师的业绩评定、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进入高等教育的选拔方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使用和待遇等问题的解决 ,都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在一些论著中有关壮族“末伦”(亦写作“莫伦”)的解释多种多样。有的说,“末伦”是“壮族民歌里的一种体裁,意为‘不间断的诉说’”;(见《学术动态》1981年第18期“民族辞条·末伦”,广西社会科学院资料室编)有的释曰:“末伦”“系由当地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过去无伴奏,现在用小三弦自弹自唱”;(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第71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关于“末伦”的源流,有的认为,它是原来在民间“定了型”的说唱形式,后来,巫婆“利用它来为迷信活动服务,因而巫婆唱的调子就与莫伦基  相似文献   

15.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来,随着供求关系日益被重视。在经济学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争论问题,即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供求规律?这个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既涉及到价值与价格形成的根本理论问题,也涉及到价格政策与价格改革的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讨论中有如下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供求规律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规律。认为“商品供求规律是商品供求量与商品价格变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其内涵是反映了商品的供求量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必然联系。”(马国强《供求规律是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历史实践只是从原则精神上证实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的论点;而马克思研究俄国农村公社所引出的俄国在若干设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论点则由于历史条件的极大不同,不能作为现实社会主义选择的具体理论依据,不能把两者作简单类比,不能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就是“卡夫丁峡谷”论点的现代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刊载了黄龙同志写的一则补白,批评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Mao TsetungPoems》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诗的英译文,说外文出版社的译文“与原文的精神背道而驰”,“否定了困难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黄龙同志的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诗,前一分句表结果,后一分句表条件,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一个完整的思想,不能加以割裂。没有后面的条件,也就没有前面的结果。外文出版社译文  相似文献   

19.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 ,已深受学术界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前几年还有篇文章 ,称“顾准热”、“陈寅恪热”是世纪末中国知识界的觉醒 ,似乎研究陈寅恪会成为时代的热潮。这些年来对陈老称颂最多的 ,认为他主张研究学术要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但是一看就明白的两句话 ,在陈老身上如何体现 ,似乎还有不同理解 ,亦有人以此为借口 ,借题发挥 ,贬斥当世 ,辱骂群众。因而对此如何正确理解 ,我认为仍有研讨的必要。一陈老提出“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据说最早见于 192 9年 6月为纪念王国维去世二周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命题,在目前的学术讨论中存在着争议。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同志不同意“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命题,并提出了一些反驳的理由。本文试就这些理由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不同意“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这一命题的理由之一是“共同作用”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