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国琴  陈群 《江海学刊》2012,(2):230-233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深刻认识,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对人的价值关怀,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等发展理念为当下中国教育实践"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如何教才好"提供了很好的原则;对教育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动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规定,即"个性鲜明的个人"是教育的价值主体,"自我实现"是教育追求的价值动力,"创造"是教育追求的价值核心,"全面、和谐"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入世”与中国教育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法治是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法治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教育立法尚需要完善和融入世界教育法系统,执法守法制约机制有待强化。为加快我国教育法治的进程,应根据世贸规则采取相应的立法措施,规范教育行为,建设法律文化,以维护我国的教育秩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陶琳  陈鹏 《学术探索》2014,(5):53-58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权力主体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教育司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存在"重效率、轻公平""重秩序、轻自由""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偏失,司法价值取向模糊,尚未形成有利于教育法运行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未来教育法制建设中,必须及时矫正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偏失,明确教育司法价值取向并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从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教育法律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依法治教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性标志的当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也是世界的潮流与必然趋势。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法制表现为如下特征:成文教育法占主体地位,立法体系完备,执法、监督和司法制度完善。而这些完善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无不是平等、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权利救济、民主等诸基本原则的体现与反映。  相似文献   

5.
城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当代城市民族问题的"理论回应"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方式".意义殊为重大.城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体现为"以人为本"、"民族和谐"与"民族团结"的统一整体,其本质属性体现为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余俊  张磊 《北方论丛》2023,(3):66-77
学位制度是教育法典化中应该明确的重要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立法以1980年《学位条例》颁布为先导,经过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以《教育法》为基本法、覆盖多个教育阶段的法律法规组成的教育法律体系框架的形成,教育法典化条件已然具备,但还存在教育单行法之间逻辑不清晰、教育法典化的教育学原理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教育法典化视域下的学位制度建构,应该与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学原理结合起来,除在教育法典的总则编中规定国家学位基本制度外,还应在高等教育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编等完善相应的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47-251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制体系中,学生权利内容缺失,缺乏系统保护。现实中,学生和学校的冲突频频发生,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成为社会公众评论的焦点。只有从顶层设计《学生权益保护办法》,以利益平衡为视角,也即教育管理与教育服务的理念平衡、教育行政公权力与学生公民私权利的互动平衡、教育法体系中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构建完善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实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将公平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主线,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保证,将循序渐进作为构建和谐教育的基本方法.构建和谐教育的主要对策为: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完善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均衡机制,强力推进教育创新,促使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实现西柏坡红色旅游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纳入良性发展运行轨道的科学理论.作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西柏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发展的和谐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展示红色教育基地的内在价值和教育功能,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探索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西柏坡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进步的历史性标志。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与“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紧密结合起来,必须要深刻理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的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也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的充分体现,更是法制社会里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其实质就是对刑事犯罪的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给予犯罪人足够的公平、宽宥和挽救,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帮困励志·助学强能”立体资助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贫困生问题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帮困励志·助学强能"立体资助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从经济帮扶、班导师团队学业辅导、人格健全、意志磨砺、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教育与引导,多维度、多层面协调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精神与能力问题,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教育法制的形成,教育法制体系的结构,教育法律对教育基本原则的规定及对我国教育法制的评价,都作了简要地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创新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教育的必然.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就是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实现育人的和谐、教师的和谐和学生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这个基础。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城乡、区域教育不和谐,教育不公平等突出问题,因此,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推进和谐教育的构建;强化教育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从资源投入保障方面推进和谐教育的构建;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达成 《学术论坛》2006,1(11):190-192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主导,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和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指针.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共进、和谐统一、全面建设的主体思想,充分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快速、持续、健康地推进南京地区的发展,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法体系新探杨家亭徐瑞1.教育法是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①,这是指狭义的、作为教育法典的教育法。从广义上讲,教育法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定我国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包含着时发展的新认识和关于发展价值的新判断.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价值扬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片面发展的价值否定,可持续发展是对掠夺式发展的理性矫正,统筹兼顾是对公正、和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教育走过了一个"改革、发展、开放、创新"的不平凡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标志性的改革发展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为"整顿、规范、健全"的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到2002年为"改革、发展、提高"的时期;2003年我国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到2008年为"结构和谐、内涵丰富、特色彰显"的时期.对浙江教育这一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将有助于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思路,把握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浙江教育科学和谐展这一关键,并形成可操作的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