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问的第一要义是学会问.怀疑是获取知识的钥匙,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没有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要鼓励学生向教师、向书本、向现实存在的事物质疑.  相似文献   

2.
崩弓枪 "那时你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 这位"同桌的你"听起来颇不"小心"--要知道那时借橡皮的惯例,拿小刀切下一小角就是很给面子了.  相似文献   

3.
崔云伟 《东方论坛》2005,(6):122-123
鲁迅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鲁迅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论文和相当数量的专著出现.因此,要想在此领域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难度可想而知.魏韶华先生的新著<"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鲁迅与克尔凯郭尔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魏著),恰恰实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而和谐教育要履行其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重构,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向和谐化方向发展.两个和谐发展战略--人类自身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类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诸方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为了使和谐教育思想由理念层面尽快进入实践层面,有必要确立"三进一出"的教育方略,将和谐教育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便使受教育者习自然之智、学自然之德、感自然之恩,逐渐养成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5.
参加2000年东北三省、内蒙古艺术类音乐专业考试的考生暴露了许多问题,急需加以引导和解决. 1.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错误地运用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表现为声音浅,气息僵,气息运动不起来,声音没有弹性和表现力.有一部分学生声音直、缺乏色彩,喉音重,声音发散不集中,共鸣不统一,吐字不清……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考生对自己的"乐器"及改造和建立"乐器"的过程不了解.因此,考生一定要注重加强基本功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呼吸系统,学会如何控制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运用这种呼吸法将解除胸部的僵硬紧张问题,达到呼吸支点明显,音量、音域扩大,声区统一,声音具有表现力.那么如何去练呢?(1)吸气要柔和平稳,胸部自然张开(非常兴奋、非常惊讶时的状态),横隔膜向两侧伸展,但不要用力过大,不要有屏气的感觉,否则声音就会僵.(2)吸气要鼻、嘴同时吸,要快而深,不要有声音,呼气要稳、均匀.(3)气息吸入后,要学会善于保持,同时要感觉打开喉咙,把喉咙放低(打哈欠的感觉).有了良好的呼吸方法,考生还要注意演唱时声带一定闭合,使有节制的呼气与声带正常的振动密切配合,感觉声音是用气息来支持住的.同时,要注重运用歌唱的整体共鸣,使声音响亮、悦耳,具有色彩变化.  相似文献   

6.
“学”和“问”这两个字,从表面上来看,既不盈寓着耸人听闻的“深意”,又无华丽耀眼的外冠。可是究其实质,这一“学”一“问”却不甚一般。由于古人的卓见,很早就把“学”和“问”放在一起,变成一个词——“学问”。人所共知,这“学问”一词的含意,是专指有知识,有才干而言的。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学”和“问”的辩证关系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与考察(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管理的出现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给出了多种定义,经整合这些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对组织内无形资产--知识资产进行获取、挖掘、共享、创新和应用的一门学问.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要兼顾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两方面,其中共享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为了促进知识创新,企业应采取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二、尽快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对大学生,不仅要灌输知识,而且要培养智能。三、尽快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综合就是创造,渗透就是创造,交叉就是创造,嫁接就是创造。四、尽快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当代科学是文理渗透的,当代科学研究也是文理渗透的。只有使人才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才能有创造能力,才能有大的创造成果。五、尽快从“教学问”和“知识”向“教学习”和“管理”转变。六、尽快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要从传授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教师要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现今社会,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说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就是"取经",要取真经,就必须到"西天",即进学校或各类培训班学。在我看来,"处处留心皆学问",取经何必一定去"西天"?看电视学放松休闲时,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学到知识,取得"真经"。  相似文献   

10.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11,31(1):54-61
"诗文评"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问名称和书籍类别(从目录学角度看),最初是由明代学者焦竑在《国史经籍志.集部》中提出来、并在清代修撰《四库全书》时被广泛使用而推行开来的,但是,就这个名称下所包含的一门学问而言,它本身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先秦。研究文艺学一定要追溯它的源起和发展过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论革新和转化的先驱者,借鉴西方理论观念,开启了从古代形态的"诗文评"向现代形态的"文艺学"转化的历程。中国古代形态的诗文评与西方的文艺理论有明显的区别:中国古代的诗文评的哲学基础是以"善"为中心的伦理哲学,而西方古典哲学是以"真"作为中心,西方的文艺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即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研究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必须要和社会的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内史"和"外史"结合起来,要以问题为纲。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发展轨迹划分为蓄势、蜕变、定格、突破四个时期,四个时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构成了一个以"读书做人"为内容的小专题.  相似文献   

12.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是学习活动得以进行、继续的内部心理上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是它的外部表现。学习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要取得好的效果 ,必须具备两个内部条件 ,一个是解决愿学问题 ,要变要他学为我要学 ;一个是解决会学问题 ,即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前者属于非认知因素 ,后者属于认知因素。只有真正的愿学了 ,会学了 ,才能达到学会的预期目的。所以研究学习动机理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自然就成了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依据不…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听到某人学古论今地讲话,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每当看到某人的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有人会背很多古诗文,于是有人说:"这个人有学问。"有人能记住不少字典上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人有学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算不算学问?算,但这是书面学问,死学问。有没有用?有用,但仅限于某些场合的说话需要和某种情景的写作需要。学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认为,知识、技能是狭义的学问,创造、发明是广义的学问;读书求知,是学狭义的学问;人生处世,是广义的学问。我们不妨看看周围,有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懂得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没上几年学,但很通人情,生活过得快快乐乐,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善解人意,仕途平平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前后,儒学、汉字、中医,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非议与打击。废弃孔家店,是清朝在没有看清世界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匆忙作出的偏颇决定。这一偏颇、激进、狭隘的重物学、鄙人学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重要一支一直发展下去,甚至达到了意识形态化的极端地步,导致人文学领域遭受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空前绝后的重大灾难。学分自然学和人文学,在自然学领域改革传统教育,全面向西方学习是应该的;但在人文学领域,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继承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学问。盲目否定自身的人文学传统,是自断臂膀、自残大脑的低级愚蠢行为,不符合对人文学的确当认识。"科教兴国",只能是狭义上的兴国,不能代替文化上的传承和创新。只有在文化上既传承且创新,才能真正既走得稳又走得远。人是人,人不是物,人文学是人的思维,在人文学领域失去"人的思维"这一根本,只能成为无头无脑的"莽汉",洋务运动的失败即为前例。只有人文学这一根本重新确立起来,中华民族"拨乱反正,步入正轨"这一时代性的任务,方能算实现和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有个大学问家叫孔子,人们都尊称他为“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到太庙去祭(jì)奠(diàn)祖先。看见新奇的地方就不断地问别人,因此有人就嘲笑他:“你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还要问别人呢?”孔子一点儿也不感到可耻,反而问道:“不懂就问,这有什么不好呢?”他又教育学生说:“一  相似文献   

16.
王岚 《新天地》2011,(12):443-444
要想让“教”与“学”这两根琴弦弹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就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善于应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中的关键。“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实质就是教师通过创新自己的“教”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实现有创新的“学”。这样才有希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好起来。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戏剧的独特品质与魅力是由"现实精神、哲学睿智、宗教尺度、诗想神思"四因融一的诗学品质和"再现\表现"两因兼备的创作方法所达成,这使其创作具有了超越狭隘流派之上的万脉归一、众美兼备、高标孤峙的大师品质与现代品质.其形成则根源于个人经历、民族历史、地域环境和文化渊源及戏剧诗学传统的影响,在欧洲戏剧诗学理念的嬗变中,完成了由古希腊的人神(自然)对峙的大宇宙悲剧观(宇宙--自由)、莎士比亚代表的近代的人我互争的小宇宙悲剧观(社会--欲望)向现代的人性分裂的人类学悲剧观(人--本质)的嬗变,这既是一次综合,又是一次飞跃.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左手,右手     
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他开始思考了. --题记我问你:"一滴水,快乐吗?" 如果你知道,滴水努力地扩了扩胸变成了海,做了几个俯卧撑于是澎湃起来--你想,他是快乐的。可是如果你认为一滴水长久地休眠存咆哮的波涛里, 你想,他是不快乐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然而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人们常常无意识地使原语中的语法知识深深地束缚了译文的生动表达 ,结果就使译文不自然、不流畅 ,读起来感到别扭 ,甚至令人费解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翻译症。因此 ,就必须克服语法翻译现象 ,使译文真正做到忠实通顺  相似文献   

20.
朱涛 《成才与就业》2014,(19):28-28
正学习要注重传承,觅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春日,一位苦读秀才兴致大发,走出书斋到郊外踏青。漫游间,一条两三尺宽的河沟挡住去路,秀才问农夫:"如何过去?"农夫答:"你一跳不就过去了嘛。"秀才双脚并拢,使劲一蹦,"扑通"一声落在沟中。农夫大笑:"你应该一脚前、一脚后地跳!"秀才答道:"书上说双足并起曰‘跳',一足前一足后起曰‘跃',明明是你让我‘跳'而落水,反而笑我‘跳'得不对,真岂有此理!"这则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注重传承,无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