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姜玉琴 《文史哲》2001,1(3):52-56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真实的诗学原型与学术框架中的理论阐述相悖离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2.
《左传》存在着民间传本与秘府藏本两种系统。两种系统之间应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民间传本有不少的残缺部分。一些学者认为今本《左传》之前有一个完整的“原本”。秘府藏本因刘歆的努力而立于学官,始显于世。刘歆《左传》学派是新莽之后整个东汉《左传》学的主干。这个主导地位最终导致了《左传》秘府藏本的通行和民间传本的晦没。贾谊一系民间传本在陈元做了一番带有总结性的工作后,遂至浸微。《左传》的两种系统就其初始而言,都属古文本。然而其趋势则是今文转写本渐渐增多,因为只有多以今文转写方能较大规模地流行民间。古文本《左传》当消亡于唐宋之际。  相似文献   

3.
本期导读     
从本期开始 ,“人文学术新思潮”就与大家见面了 ,在中西文化互阐的背景下 ,跨越学科壁垒 ,以负载着价值理念的知识构架直面“中国问题” ,是这个栏目的宗旨 ,本期以刘士林教授的“新道德主义”为专题。刘士林以《韩琦杀庙》与《赵氏孤儿》为个案 ,分析了儒家伦理实践的现实困境 ,认为 ,中国民间话语中有一种以直观形态存在的“义务理论” ,通过民间流传的戏曲与说书人的小说文本等非主流文学形式 ,把一种真正崇高的伦理义务直观地延续与传播下去。文章中“当差人”与“自由人”的说法以及对中国伦理精神全部深层结构要素的分析 ,值得深长思…  相似文献   

4.
一原型(archetype)一词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arche”它为“原始的”,“typos”意为“形式”,合起来即指“原始模型”。柏拉图曾用这个概念来指称事物的理念本源,即理念是现实事物的“原型”。原型诗学指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以探究诗的原型──远古仪式、神话意象──为己任,并认定原型就是诗之本源,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本体和根基。原型诗学主要有两大理论渊源;一为人类学的,一为心理学的。本世纪初,英国学者弗雷泽(Frazer)发表人类学著作《金技》,对以巫术为中心的古代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进行了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找…  相似文献   

5.
邱付平 《云梦学刊》2003,24(3):75-77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是世纪初出版的一套以知青为题材的文本,这套文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文本的作者面临着一种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困惑;其次,由于审美品格的缺失,致使文本的备忘价值大于其审美价值;第三,文本的策划者将这套文本定位为“民间文本”,带有很大的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纵观知青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套文本并未能将知青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青文学的创作有待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是显现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社会,但其意蕴内涵却在文艺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桃花源”题材的图像创作推动了“桃花源”意蕴的演绎与发展,这种创作以《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文学原型为核心,立足语言与图像符号在表现中的互通与交叉,通过对文学原型“出位”元素的表现,将源文本中的文学场景、文学场域以及文学意象置换于图像世界,创造了图像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形态与意蕴在不同主体、相异符号的置换性创作中得到不断衍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论语》“绘事后素”进行基于文本发生脉络的梳理,认为“绘事后素”的理解应包含子夏对《诗》的征引的内文本、《论语》中的对话文本、儒家诠释文本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内蕴着轴心时代所面临的“原生”传统、轴心时代所“创生”的文化传统与“生生”不息的经典传统三种传统。以“绘事后素”为例,由《诗》这一经典出发,可以引发出对艺术之诗、真理之思与经典如何与生命共在的哲学诠释学再思。  相似文献   

8.
李真 《殷都学刊》2008,29(1):61-65
《诗》文本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其中在鲁襄公时代,“二南”“三卫”之外的列国《风》诗正式进入《诗》文本,但各自独立存在,与《雅》、《颂》并列,后被孔子归入《邦风》,形成今本《诗经》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原型批评三个重要概念“原型”、“神话”、“集体无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 ,并提出在批评实践中应引入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这个概念 ,才能避免原型批评中的形式主义、原始主义与极端心理主义倾向 ,才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把原型批评的阐释空间扩展到历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 ,文本提出并论证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性别心理内涵等待着原型批评去发现和阐释 ,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 ,其原因在于原型批评理论中存在着性别盲点  相似文献   

10.
徐思彦 《学术界》2006,(6):234-24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国内舆论相对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央日报》和《大公报》1938年至1939年的七七社论文本进行较细致的考察,并检索和比较该两种报刊中某些关键词的频率,乃至对于政府、领袖、军事、抗战建国等概念的不同提法和态度。分析在当时的抗战大势下,代表官方的《中央日报》与代表民间的《大公报》之异同。进而指出,国民党中央党报的“七七”社论并不重复诠释注解其党魁的“七七”文告,导致蒋介石也对《中央日报》颇为不满。  相似文献   

11.
王志耕 《河北学刊》2002,22(4):88-92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原型形象中 ,女性人物是深具文化意蕴的一类。依照弗莱的理论 ,她们可归入“中介新娘”原型。中介新娘是堕落的 ,但并不邪恶 ,她们“爱多”的品质成为拯救———自我救赎和拯救他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杨朴 《北方论丛》2003,(5):112-117
萧涧秋觉得陶岚是可爱的,但他对陶岚就是爱不起来;萧涧秋觉得他不该爱嫂,但他确实强烈地爱上了嫂。萧涧秋患了一种“强迫症”:他内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迫使他不爱陶岚而非爱嫂不可。这种强大的力量来源于他的潜意识情结——他童年时期的阿尼玛原型——堂姊。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天地"可被视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神话体系,但两人对各自创作的神话—原型模式结构的阐释不同:沈从文的小说呈现了"神之再现"的原型模式;福克纳的小说展示的则是"神之解体"的原型模式。二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体现着不同的神性和人性。  相似文献   

14.
李铁秀 《北方论丛》2001,1(5):49-53
“阔”是鲁迅小说及杂文中经常使用,出现频率很高的属于鲁迅的“个人话语”,是被赋予独特而深刻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象征内涵的语码符号,是对他“眼中所见”的从来如此”的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与“中国的人生”的历史文化“原型”的发见与概括。而“阔”正是建构阿Q性格系统的灵敏之眼,它主宰和决定着阿Q“革命”的原因及其性质,其典型意义在于呈现传统文化历史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相似文献   

15.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2,(4):124-134
按照先验哲学的观点,人之所以能以信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先验能力——"定然判断力"。定然判断力作为宗教信托之运用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他力型与自力型。他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满足与"一即一切"之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冲动,于是出现了"唯一神教"的宗教信念原型。自力型是定然判断力使个体在潜意识中与"一切即一"的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运动,于是出现了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宗教信念原型。潜意识中的宗教信念原型以"象征"方式并借助"爱"之情感上升到意识层面成为经验世界中的宗教信念。故宗教信念经由三个世界:超验世界、潜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共同参与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6.
吉朋辉 《阴山学刊》2009,22(3):106-112
孙悟空的形象原型问题是上世纪初被提出来的,但到现在为止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很多研究者不能将孙悟空的原型问题扣演变问题区分开来,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清晰明确。对于孙悟空的原型,有人认为是一个形象,有人认为是很多形象组成的一个群体。在一些学者的结论中,孙悟空的原型带有中国某些特定地域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思想史上,哈贝马斯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家。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定内容:一是科学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变数”;二是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三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刘顺 《阴山学刊》2007,20(2):61-65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19.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济学正在努力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这已经成为最近十年经济学演变的趋势之一。这种趋势要求经济学把视野从单纯的“物的维度”拓展到社会科学的另外两个维度——“意义的维度”和“行为的维度”。从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角度看,这一演变意味着经济学将回归“古典”、摆脱“庸俗”、找回“人”及其“意义”。因此,读者不妨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我对中国学者们正在从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的“本土意义”的描写,这类本土性的研究,我们一贯地把它称为“直面现象的经济学”。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其实就是我所理解的“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所必须包含的全部三个维度——物的维度、行为的维度和意义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