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劳动实践的观点,是理解《手稿》历史观及其理论实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正> 胡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单行本,第10页)许多年来,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确实贯串着这样两条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原则。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人类共性”与“共同人性”这样两个概念上。“人类共性”和“共同人性”,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异,实际上却有着原则的区别:前者是科学的抽象,它的方法论基础是  相似文献   

3.
<正> 探究并阐释道德的本质,是任何伦理学都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务。中外古今的伦理学著作,几乎都对道德的本质问题发表了一番看法。但是,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近几年中,我国理论界的某些同志,还试图用抽象人性论的某些观点,来说明道德的本质。因此继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议论议论这个问题,并对抽象人性论的有关说法谈点粗浅认识,也许并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4.
郭沂 《齐鲁学刊》2005,(2):10-15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学四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学家们要么对人诉诸一种纯客体的直观方面理解,片面地强调人的客观性而否定人的主体性,要么对人的本质诉诸一种纯主体的理解,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性方面,当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诉诸实践的理解时,就既不是单纯客观性的理解,也不是单纯主观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理解。在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是从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的观点出发,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则强调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但从辩证思维的方面去把握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时,应赋予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一种辩证统一的理解。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们大都强调抽象的、一般的人性与本质,而时下的人们大都否认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方面,其实,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应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在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上,人性与人的本质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7.
金基德的电影大多具有浓郁的半抽象色彩,这种半抽象性不仅是一种叙事技法,而且是一种美学品格。从叙事技法层面看,金基德的作品除了秉持其一以贯之的宗教、性爱、暴力等主题外,在空间与情景建构、身份与人物关系、身体与性爱书写等诸多层面均彰显出半抽象的艺术特质;从美学品格层面看,金基德擅长利用空间、色彩、日常生活物等元素来建构一个充满象征的意象世界,并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对照,实现对人的生活状态、人的情感、人性本质等问题的哲思。因而,唯有全面把握金基德作品中半抽象式的叙事技法,方能真正理解金基德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伦理意义及其阙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国球  曾特清 《兰州学刊》2004,42(3):66-67,28
马克思从劳动视角出发立足于人本主义来说明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扭曲 ,以人道主义的激情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共产主义必然诞生 ,具有巨大的伦理意义。然伦理判断不能替代科学判断 ,本文意在指出异化劳动学说有事实和知识上的阙失。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 几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就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就如何用哲学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结合学术界讨论人性问题的一些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诸家。 <一> 事物的性质是否就是事物的一切属性,从而人的本质是否就是人性,这是讨论人性问题的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彼此交互作用的产物,都是以多种运动形式与他事物既相联系又相排斥,从而规定自己,形成了异于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对此,有些论者在理解上往往只注意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而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重要规定,因而导致了脱离人的实践活动静止地看待人的本质、人性的现象,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粗浅理解,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而又具体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来看,它是对人性的概括与抽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既是理论思维的基本方法,又是理论思维成果。抽象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来说,决定着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则决定着它的文明发展的程度。正确地理解科学抽象,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科学抽象的本质、过程和作用等问题做一些粗浅  相似文献   

13.
陆建华 《社会科学》2020,(8):130-136
儒家产生之前中国就有系统的人性学说,其建构者是从商朝末年到春秋时期的政治人物。总体上看,儒家之前的人性学说涉及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价值指向等人性学说的所有主要方面;儒家之前的人性学说的建构者认为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内在本性,人性的内容要么是"德",要么是情欲,人性的根据是天,人性的价值要么指向"善",要么指向"恶"。这么看,儒家之前的人性学说的建构者把人性问题理解为道德问题,或者说,从道德的维度理解人性问题。这对于儒家无疑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辨正之一 “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相统一的关怀。人文关怀的下限是对人抽象自然性的关怀,而人文关怀的上限则是对人具体社会性的关怀。导致人文关怀本末倒置,即导致对人具体人性关怀的实现以牺牲对人抽象人性关怀为代价的原因就是人文关系各种张力的不平衡或严重失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反思、尤其是对共和国历史的反思中出现了一股"忏悔热",其中隐含着以抽象人性尺度否定和抹煞历史尺度及政治界限的倾向.本文通过对哈耶克关于"社会主义就是奴役"、布热津斯基所谓"四大政治屠杀"等论调的分析考察,不仅论证了利用抽象人性制造政治混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颠覆手段,而且阐明了专注于"人性忏悔"并非深刻反思历史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17.
<正> 探讨人的价值,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当前,探讨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出发,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大谈什么“人的价值”,要把实现“人的价值”、“人是目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们指责社会主义“不尊重人的价值”,宣扬“要努力为消除异化现象,提高人的价值而斗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人的价值作出科学的阐明,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人性和人的本质,这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其外延就是指所有的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包括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实质是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的辩证方法,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有些同志却断定,只有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才是科学的方法,而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则是不可能的。理由是:具体(对事实的表象的具体)是多种关系、属性的规定(即混沌的表象),思维不能从这种具体出发,而只能从简单关系(即抽象关系)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思维具体……等等。并且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意的。吴传启同志就是抱着这种看法来解释《资本论》中的范畴上升的过程的。我认为这是片面性的看法,是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又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是辩证逻辑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所  相似文献   

20.
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同志,无一不把“人”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他们的哲学中,“从人出发”几乎成为至高无上而又绝对永恒的命题。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出发”,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的哲学命题。一、“从人出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人”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哲学家们考察人的方法只是从人——人,结果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人类二千多年的思想史上却是错误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德尔裴神庙门前的一句话,可谓是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