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唐末诗人唐彦谦的这首《咏兰》诗,既写出了兰花的清雅丽质,也交代了兰花的生境人迹罕至的幽谷深林才是兰花的天堂福地。正因为如此,从事兰花调查、保育的人中绝少女性。但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女士,却痴心于兰花保育事业,以其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成绩,赢得了国内外兰花界的尊重。她就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  相似文献   

2.
生活的智慧     
贾易 《老年世界》2008,(18):30-30
有个故事说: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时间种植兰花。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兰花。弟子一次浇水时,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兰花盆也摔碎了。他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相似文献   

3.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他赏兰、咏兰,而且亲手种植兰花。1962年,朱德重访井冈山,他把在山上采到的兰花命名为井冈兰”,带回中南海亲手栽种。曾经统帅千军万马的朱德,为何对兰花一往情深?那是因为兰花寄托了他对革命伴侣伍若兰的无限怀念。伍若兰,1903年11月3日出生在湖南耒阳县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8岁时,父亲送她入私塾读书,12岁入耒阳县妇女职业学校学习。1924年,伍若兰以优异成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是毛泽东堂妹毛泽建的同班同学,两人很快结为挚友。伍若兰年少时就同情劳苦大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妇女解放,带头剪发放足。1925…  相似文献   

4.
2010年8月,俄罗斯姑娘费兰花初到中国,在广西师范大学进修中文。自那时起,她就把桂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深深爱上每中国的生活。如今,她是北京语言大学出了名的“比赛鬼”,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活动,对公益志愿服务也充满热情。费兰花说,在中国她从未有到了外国的感觉,相信自己和这个国家很有缘分。  相似文献   

5.
巴黎是座美丽的城市,不仅因为它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富丽堂皇的著名建筑,和代代辈出的伟人志士。无处不在的鲜花,更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花都”。   花,是美丽的象征。能够装点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甚至还可以传情达意。   巴黎人爱花、种花,生活中离不开花。无论是探亲访友,生日喜筵,还是探视病人,甚至参加葬礼,都以赠送鲜花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花的语言,把法国人的浪漫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玫瑰花象征“爱情”;报春花暗喻美好的“初恋”;兰花代表“虔诚”;雏菊在说“我渴望见到你”;…  相似文献   

6.
江卉 《老人世界》2008,(12):42-43
冬季养护管理兰花,必须根据兰花的习性和不同品种,采取合理的养护管理措施,才能使兰花安全越冬。一、入室保温:进入冬季,室外气温较低,而且经常受到寒流的袭击,所以放在室外的兰花必须及时搬入室内,置于经常能照到太阳的地方,若有条件,放入封闭的向阳阳台里则更好。因为这种朝向,早上能受到朝阳的照射,避开中午和夕阳的照射,  相似文献   

7.
王磊的瘦园     
去年4月9日,我和金堂、国文及三弟志平驱车去河西看望王磊。汽车开出通辽市区,驶上新修成的辽河大桥,再向北走不远,就到了一个叫昆都庙的村子。村子不大,也不大整齐,零零落落地,很不起眼,哲里木的大地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村落。广东人谓之:一般般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子,在哲里木,甚至在内蒙古文化人眼里,却是一个神秘、神圣,外加一点“神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丁锐 《职业》2016,(19):30-32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走进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花园路校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中赞美桂花的经典名句赫然竖立于尚善楼之顶,好似昭告全校师生:要以“桂”之精致,凝神静气,做高雅之人,行卓越之路。该校的办学特色也正如桂花般“香气袭人”,虽历史不长、规模不大,但却成为南京市中职学校中“小而精”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9.
伊人 《当代老年》2009,(5):28-28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打击海盗的消息,引起国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这次行动,比作“郑和舰队剿海盗”。国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古代航海史上的意义,却不大知道郑和舰队当年曾剿灭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维护了东南亚海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近日作了一次旅游,听得游客们的一个强烈抱怨:景点门票价格太高。一个不大的景点,门票动辄三五十元、七八十元;带上“世界遗产”标志的,票价则攀升到三位数以上。有的还有“票中票”,大门买了票,进入里面某些地方还得买票。这样高的“门槛”,不要说把广大低收入人群挡在了门外,就是不少中等收入者,对要不要跨这道“门槛”,也会踌躇再三。我这次的旅伴,皆为小康族,  相似文献   

11.
听听这些“雷人官腔”,只能让人觉得这些“官不大、僚不小”却号称“公仆”之人的狂妄、无知、愚昧与素质低下。  相似文献   

12.
6月6日是全国高考日,全国有957万考生奔赴“战场”。有意思的是,在这将近千万的考生中,出现了一群年逾“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他们也来舞文弄墨,一试身手,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相似文献   

13.
可怕的出口国 从安全气囊到火花塞,从阿司匹林到咖啡过滤纸,从膨胀栓到最新式的足球鞋,“德国制造”其实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集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幅下滑的时候,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原因是“Madein Germany”的出口受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王文生与他的“愈痫再春丹”文/周学恭,王泽斌在太原火车站背后,有一家规模不大,名声却不小的医院──太原癫痫病医院。这所医院的创建者,就是名闻三晋的癫痫病名医──王文生。1993年6月22日,山西省卫生厅、省科委、太原市卫生局邀请天津中医学院及省内著名...  相似文献   

15.
朱姝婕 《老年人》2011,(11):45-45
唐代著名禅师慧宗酷爱兰花,平日讲经之余,他在寺院里栽种了数十盆兰花。一次,禅师外出云游,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生看护这些兰花。可是,一位弟子不小心碰倒花架,损坏了几盆兰花。弟子们忐忑不安,准备接受禅师的责罚。  相似文献   

16.
古冷 《老年世界》2006,(3):24-24
机会多是偶然的,一次坐在内蒙古电视台不大暖和的600平米演播厅里,观赏了一个叫“阿拉腾”群体所展示的服饰表演。  相似文献   

17.
朋友     
一位年纪不大的熟人,把他的友人带到了我这里,并对我说:“师父,这是我朋友,他说想来听听您的教诲,就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4月1日,对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尤其是对欧洲和北美国家的人来说,是可以尽情开玩笑和随意捉弄别人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愚人节”。每当日历翻到这一天的时候,就连一些平素老实巴交、循规蹈矩的公民,也会一跃变成“存心捣乱”、“狡猾多端”的人,虽然一些玩笑开得有些过火,人们却都不大介意。今天吹牛不上税作为开玩笑和捉弄别人的手段之一,牛皮哄哄地大吹特吹自然是某些人的“拿手绝活”,同时也是历年“愚人节”里的最精彩的“节目”之一。在十九世纪,火车的速度比人家的快,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民族骄傲的资本。某年的一个4月1…  相似文献   

19.
肖宇 《老年世界》2008,(11):29-29
瑞士“掌权日”——每年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谢幕”。  相似文献   

20.
我的牛津路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