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在全省各地迅速兴起并向纵深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三个代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切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应当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最高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不断突破瓶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延安精神与党的执政为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它不仅体现在苏维埃政权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革命实践中 ,也更加统一于我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展现。在当今全党全国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 ,要塑造好并维护好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告诫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讲话,不仅是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共产党人为政公德提出的标准。  一、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为政公德的最高准则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工作。作为处于执政地位的政…  相似文献   

5.
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对此,本文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深化改革开放时代课题谈两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根本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整体上突出地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要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经济条件方面 ,必须坚持执政兴国 ,逐步增强综合国力 ,始终以促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己任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条件方面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继承和弘扬祖国的文化传统 ,正确对待和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 ,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最前面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条件方面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 ,不断发展民主政治 ,始终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建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全党不断加强学习,获取知识以及更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党,要求全党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创新型政党,要求全党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发展理论,丰富实践,完善制度,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房广顺  刘杰 《理论界》2005,(6):160-161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穿执政党建设全过程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实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需要。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思想深处打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满怀深情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自觉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 ,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一是要解决动力问题 ,这就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二是要解决重心问题 ,这就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 ;三是要不夸大 ,这就必须以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贤  杨森 《河北学刊》2008,28(1):229-231
本文追溯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内在矛盾。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是:民是国家社稷的主体和根基;民心是发政施治的依据;最终意义上的主权在民;君明官贤,明刑罚,倡导德化,是民本思想的治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记载和阿布达里人自己的传说对天山南部的阿布达里聚落进行了分析考证,指出阿布达里人的祖先是10世纪末11世纪初从中亚及西亚来的伊斯兰志愿者。  相似文献   

13.
"设官为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视阈中最为典型的官民关系命题和官僚制度的基本原理。这一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官僚产生的形上依据来说,上天爱民,设官代天牧民;从官僚权力的直接来源说,君不独治,设官佐君治民;从设官的社会根源说,民不自治,设官以治民;从君臣的政治责任角度说,君臣合道,设官为民事君;从君、臣、民的政治关系来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勤政有为是基本的官僚规范。对"设官为民"的官民关系进行总体分析和理论概括,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既是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实现廉政的关键和前提 ,又是检验廉政的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15.
明末民间宗教的发展既有深远的历史因素 ,也有客观的现实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新兴商品经济的流动性与冒险性使人们对平安生活与物质财富的渴求更进一步地寄予民间宗教神灵 ;明代帝王对民间神的崇奉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教合一为之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层社会中日益膨胀的民间秘密结社成为民间宗教流传的有形载体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着重提出并多方面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这种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在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始终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根源已并非仅仅是物质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维护权益的行为正表现出由“规则意识”向“权利意识”过渡的总特征。中国梦背景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可分为:“法治性人民内部矛盾”和“政治性人民内部矛盾”。重要的前提是法治现代化务必高质推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司法正义。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助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关键转型。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官箴”中不乏进步合理的因素,许多箴言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批判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民本观”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古代“官箴”为我们树立“民本观”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