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战期间,中国政府出于物资援助需求,筹划了中印公路日玛线和印藏驮运线。然而,由于英国政府对之变化不定的政策以及对西藏噶厦的唆使,致使该计划失败。中国政府在抗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永攀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39-43
190 4年开始 ,英印出于对藏事务的需要 ,先后建立了八个驻藏机构。这些机构官员是英印侵藏的具体负责者和实施者。他们在任职期间 ,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等方面 ,不断施加英国的影响和压力 ,严重地干扰了西藏的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5.
余晓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124-128
民国初期,四川开始了近代公路的建设。由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烟毒泛滥、经济凋敝等原因,四川公路发展十分缓慢,不仅通车里程短,路线布局不合理,而且公路标准低、质量差,致使人民负担过重,也迟滞了四川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王玉林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3,16(4):448-451
《红楼梦》是一部隐秘曹家历史的小说。“元妃”即是隐喻“康熙”。康熙驾崩形成的政治环境变化,导致曹家遭受革职籍家的毁灭性打击,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的隐秘涵义。这一导致整个家族彻底败落的塌天之祸,结束了历经曹玺、曹寅、曹颙和曹覜三代“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繁华之“梦”,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寓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与预测(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德谦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72-76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人们迎来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国内旅游业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其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从而对“十一五”前景做出展望,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十五”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的历程和发展特征的解析,预计未来5年国内旅游将保持持续增长与稳中有快的态势,黄金周旅游、乡村旅游、各类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均有较好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及“独立、客观报道”的英美各大主流媒体却纷纷充当政府“喉舌” ,制造战争舆论。英国煤体的所作所为以及以“伊拉克情报”为导火线所爆发的英政府与BBC之间的“口水战”日益激化 ,从中也不难看出英国新闻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相比之下 ,我国的新闻自由尽管还存有缺陷 ,但其前景必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9.
梁忠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1):27-32
尼泊尔虽是小国,但其在20世纪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特别是中尼之间的我国西藏因素的历史演变值得人们注意。自古以来,中尼两国就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友善近邻,然而随着尼泊尔被英国控制,两国关系发展难见往昔,一些包括官吏、军人等在内的尼泊尔人在英国侵藏过程中充当了不光彩的马前卒角色。他们不仅充当英国侵藏的情报员、说客、中间人,甚至甘为英军冲锋陷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尼泊尔驻拉萨代表,其骗取了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的信任,大肆为英服务。20世纪后半期,尼泊尔又扮演了在西藏事务上的一个制衡角色。小国不小,尼泊尔是中国必须争取和精心维护的战略周边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胡和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50-54,76
抗日战争在取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的首场伟大胜利的同时,也为人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得以提出,第一大理论成果得以成熟,历史经验得以形成。对该理论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回顾总结,将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正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23-131
近十年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渐受重视。学界对抗战文化的涵义、抗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文化的理论政策及其对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抗战时期的文化论争,以及抗战报刊、抗战时期的学校内迁等,有较多的研究,并体现出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范围、重视不同地区抗战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特征。但总的说来,对抗战文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因而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政府转型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福林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354-356
最近在关于东北振兴的讨论中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共识,即东北振兴的关键是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首要因素是政府转型.东北振兴,凸显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在东北振兴中强调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政府转型重要的是两个方面:政府理念的转变,在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政府必须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实现公共政策的转型,才能为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制度保障和社会保障;要形成改革的大环境,营造改革的氛围,这样才能为政府转型提供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陆和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5):91-96
抗战时期,西部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以陕、川、甘为中心兴建了一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且水利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亦得到积极推进。抗战时期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力开展,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支持了抗战,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孟宪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68-71
针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建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广泛的监督机制,优化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环境。分析阐明其对当前的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必须加强内外部监督,实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范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乔占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24-126
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为着眼点,分析了政府职能的内涵与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并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范式--公共服务型政府;并试指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举措,以期对我国政府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