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近10年来刊发了许多关于青海民族文化方面的有深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格萨尔》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青海是《格萨尔》的重要发祥地,有很多民间说唱艺人、传说故事、文物古迹和传统习俗。本文对青海格萨尔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归类和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保护和利用格萨尔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民族文化的多元共融,既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本文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就青海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5,1(12):83-85
本文以《新青年》作为考察对象,探讨“五四”现代话语是怎样形成的。文章认为《新青年》的现代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确立,文体的创立。《新青年》同人以西方文化资源作支撑,而且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以此展开人的确立、文体的创立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双向动态建构。文章还反思了《新青年》现代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青海记     
《青海记》1系民国初安定县知事康敷镕所纂,专门记述民国初期青海情况的著作,全书一万余字。著者从本人视角,在书中对青海境内蒙古名称、番种族分、住址所在,户口,畜牧,矿产,垦地,森林,出产,名山,水源,路程,寺院,"名酋"(知名头人、有实力的土司),古迹,气候,方域及蒙、"番"(藏族)强弱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通过是书,读者可对清末民初的青海省情、藏族与蒙古族等多元民族文化有一概览式了解。此外,著者还有《青海志》、《青海地志略》等著述传世,亦很珍贵。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阳、和谐、从善、素朴、通变之美是《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些审美心理几千年来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中和谐、通变已升华为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反过来又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青海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阻碍青海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生长的因素,据此,提出青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 2 0世纪 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的思潮 ,就是对占主流地位的革命历史主义所进行的反拨和矫正。《白鹿原》普遍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扛鼎之作 ,但其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新儒学特征 ,决定了其与以“消解崇高”和“虚妄历史”为特征的新历史主义有很大的疏离 ,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历史小说。正是这个民族历史主义特征使之跃上了史诗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清朝在国家法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蒙古等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和"众建而分其势"的统治政策.清朝平定青海后,自雍正初至末年,结合当地蒙藏民族风俗习惯,先后颁布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禁约青海十二条》和《西宁青海番夷成例》三个特别法规.三者互为配合、补充,成为清朝有效管理和统治青海地方的施政方针.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多元和谐是青海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究其形成原因有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六方面。今后应保持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与共责;增进接触和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调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而不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青海文化多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困、生态移民与生态区产业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与机制分析,是构建青海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之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记载了大量的梦,如果从出处、梦者、梦的主题、释梦等角度予以解析,可以把梦分成预示、胎梦等六种类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梦离不开韩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在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和青海特殊的区位条件、多元化的民族来源、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时期的中央政权的治边政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对青海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5):F0002-F0002,F0003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创刊于中国改革开放风生水起的1980年,立足历史和文化沃土的三秦大地、渭水之滨,身受世界屋脊深厚传统文明的沐浴,饱含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抱负,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15.
构建青海和谐民族关系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以下问题:一是青海民族关系发展现状的基本评价;二是当前影响青海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三是促进青海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海”意象的生成体现出虚实并重的特色,青海地理位置的边远与民族战争的频繁是该意象形成的客观基础,古代作家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观念则成为地理概念转化为艺术符号的内在动因。在漫长的岁月里,西部各民族之间的战和更替、对峙融合的形势变化,不仅造就了“青海”意象的书写历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从焦虑到欣喜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7,3(1):124-127
本文以<新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青年>复杂、矛盾的思想文化蕴涵,重新审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文章采取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力图回到原初的历史语境,探讨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关的现代文学的历史想象以及现代文学演变的文化逻辑,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试论青海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特点与地域特色的高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其精神特质出发,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民族文化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的精神力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吴怀祺 《河北学刊》2006,26(6):99-107
研究历史思维对认识民族史学的特点和创新史学十分重要。《周易》的整体思维、丰富的历史意识、通变的运动思维及凝结其中的忧患意识、重民观念等,对民族史学特点形成和民族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史学“究天人之际”的自觉、总结历史盛衰的修史大旨、创新精神和在学术上吸纳兼融的开阔胸襟,都与《周易》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了马拉默德《店员》中蕴含的悖论性文化内涵。《店员》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从侧面传达了现代犹太人皈依民族精神传统的复杂心态,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作家在作品中既认同犹太传统信仰的价值观、道德观,肯定对这个传统的精神把握,同时又呈现了犹太传统所面临的考验以及受到质疑、挑战的趋向。马拉默德在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创作上表现出的困惑与悖反亦昭示了犹太民族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求生存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