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妇女家庭地位变量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它的测量不仅仅涉及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还包括妇女对个人事务的决策权。新疆伽师县农村维吾尔族妇女对个人事务的决策权与丈夫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外出务工的决策权上,社会舆论的压力比其丈夫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2.
"恰依"为维吾尔语,其词意相当于汉语的"定期聚会"。如今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走进定期举办的"恰依",通过聊天、诉苦、互助而结成真诚的友谊,表现形式则与维吾尔族传统的饮食和歌舞密切结合。这种集娱乐与互助为一体的民间妇女组织在现代维吾尔族妇女生活中大放异彩,具有不可替代的现代家庭及社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一个京族村寨1949年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进行考察,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社会转型关系问题。尽管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对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有着勿庸置疑的影响,但跨国民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和政治地位,使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
和其他民族的谚语一样,维吾尔民间谚语也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意义,是维吾尔语言文化的精粹。其内容涉及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着维吾尔族的思想信仰和精神素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从民俗文化角度论述维吾尔民间谚语里所反映的民俗文化现象,以求交流。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境的跨国通婚十分普遍.本文以这些特殊家庭中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为研究对象,她们没有中国国籍、户籍,作为中国家庭的重要成员,她们在国民身份认同方面出现危机,并导致婚姻关系不稳定,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她们的处境给家庭成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必要用新的思维来解决这些越南妇女的国籍问题,并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改善她们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6.
A村是位于中国广西边境地区大新县的一个村庄。该村村民主要是壮族,和越南邻村边民属于同一个民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越关系改善以来,该村与越南邻村边民之间的跨国婚姻越来越多。但是,这类逐渐普遍的跨国婚姻,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有正常的婚姻登记,导致这些越南妇女难以取得中国户籍、国籍,从而产生了国家、群体、自我身份认同三重危机。作为中国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后果。走进这些越南妇女的内心世界,可以感受到她们在社会身份认同方面的无可奈何。加强对这种跨国婚姻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权力与意志向民间社会的渗透是当前“国家建构”过程当中需要探讨的“时代主体”,对其的学术研究也比较多见,该层面的研究用现今比较时髦的人类学术语来讲就是“底边社会”中的“国家在场”。这个问题的学术和应用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此以自己出生成长地为例,欲从单位制的层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尤其是科层制)如何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缅跨国婚姻在云南边境地区是普遍现象,且在近十多年中数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因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中缅跨国婚姻在边境地区呈现出不同特征,如跨国族际通婚、招赘婚以及部分外籍配偶拥有中国户籍等。中缅跨国婚姻的特征表明:其本质应在民族社会结构基础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国内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为研究背景,以新疆喀什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维吾尔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一篇关于一个广西瑶族村落生育意愿转变的质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对老、中、青三代之间生育意愿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个地区代际之间生育意愿存在的明显差异,表明当地生育意愿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此外,通过深入访谈的资料分析,笔者探讨了该地区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这个转变给当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在笔者看来,生育意愿的转变与当地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出现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密不可分,而生育意愿在内的社会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的展示与阐释是民族旅游的灵魂.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民族文化旅游应该通过科学、正确的展示和阐释,普及民族知识,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消除民族偏见,增进民族团结.然而,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展示和阐释中存在着不科学乃至违反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性的内容,容易误导游客,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应该予以纠正.旅游景区方案设计与验收开放之前应该吸收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审查,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尽量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的移民网络中,人口的流动是单向的,海外华人在侨乡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中的影响巨大,在许多方面起着与传统社会中乡绅同样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第一代海外华人的老去,海外华人对侨乡的经济贡献日益减弱,侨乡从依赖转向独立发展.在新型的跨国网络建构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纽带.海外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从最初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互助、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公益传统,发展为文化意义上的“寻根”,宗亲关系也呈现泛化趋势.跨国网络中的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归侨和“国内华侨”等现象的出现,表明“侨”的内涵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慢性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人类学关于慢性病的研究正逐步展开.本文在全球现代化及国家对慢性病控制的背景之下,分析村民对"病"的分类及其对慢性病的理解.村民根据经验给出了正病与外病、大病与小病、慢病与快病三种分类.村民对这些分类的使用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而慢性病这一历史性事实却处于尴尬的位置.与此归类问题对应的是患者对于病因解释的不确定性.这种解释的不确定性不仅是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患者理解上的困惑与模糊,而且有其实践意义.不确定的解释与生物医学的精确性的冲突提醒我们:在防治慢性病的工作中,应该抱有开放的态度,一方面尝试理解患者的困惑与不解,另一方面运用多种医疗方式应对疾病.  相似文献   

15.
“度戒”是瑶族传统民间信仰,也是活态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瑶族民众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度戒”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度戒“非遗”保护的措施必须以其具体情况为依据,从传承场的拓展、度戒文化内涵的重新诠释、竞争机制的设立与合理的文化重构等方面入手进行统筹,方能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事业.目前,广西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但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诸如申报工作相对滞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矛盾突出、“空村化”加速、开发“过度商业化”和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等困局.因此,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强化政府职责、坚持精准保护与发展一体化、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确立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适度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宣传推介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回顾近代以来与“社”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广西龙江流域宜州市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叙述及当地“做社”祭祀习俗切入,分析村落“社”信仰生命力的来源,认为“社”源自于自然崇拜,承载着道德规范的力量,建构起信仰与禁忌相互依存的社会观念.与“社”相关的信仰与祭祀习俗在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内涵,及其存续方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足以使之成为切入民间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田野实践上构成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丧葬习俗不仅是民俗现象,而且是集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文化仪式.文章在较详细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深描”手法对黎族独特丧葬仪式进行阐述,试图借助“过渡仪式”理论分析仪式主体人的行为和心理结构,旨在探索黎族丧葬活动的结构转换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A村苗寨苗族作为特困族群总体上遵循节俭主义的消费伦理,消费欲望与拥有的资源之间的张力较少,化解消费风险的途径是依赖政府,但年轻人群消费的竞争与攀比心理日益显现.A村苗寨苗族的消费文化受到物质短缺和国家福利供给及外部消费主义文化等多方影响.其对于精准扶贫的政策含义在于扶贫措施在保留一定现金支付的福利保障的基础上应着眼于为贫困人群通过资产建设与能力提升创造发展机会,同时这个过程中应考虑贫困族群成员的竞争心理给予应有的内部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