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瑶族度戒是瑶族道教的传度仪式。本文通过分析瑶族度戒所蕴涵的道教思想 ,考察瑶族度戒十戒戒条的道经根据 ,认为瑶族度戒是道教授的传承和衍化。瑶族度戒源于早期正一道的授科仪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诸多道教因素 ,反映出瑶族宗教道教化的特质。道教在瑶族社会的传播及其与瑶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发生的衍变 ,通过在瑶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度戒可以得到说明。度戒作为瑶族吸取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仪礼 ,在瑶族社会中发挥的宗教功能 ,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度戒是瑶族同胞男子一生最重要、最隆重的成人传统礼,同时也是瑶族祖先流传下来对族人进行道德、族规、族史、礼仪教育的传统方法。因此,度戒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该仪式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为男子举行度戒仪式的过程.指出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度戒仪式与很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仪式世代相传,承载着瑶族的特色文化,有连接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度戒是瑶族地区最为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在过往有关瑶族度戒仪式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仪式中的男性身上,而对于仪式中的女性关注少之又少.此种研究盲区不仅使我们难以窥探度戒仪式的全貌,同时也是对在仪式中扮演一定角色的瑶族女性的不重视.基于此原因,本文以广西宁明县海渊茶场一个瑶族村寨的度戒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度戒仪式的过程展现,从中探讨仪式中不同年龄层的女性角色,从而达到真实、全面展示仪式及客观评价仪式中女性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度戒"是滇东南蓝靛瑶表达生活知识的结构性仪式行为。在国家主流意识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瑶族民间"度戒"仪式很难续持传统的结构边缘,仪式嬗变为交融传统价值和现代工具意识的表达性行为。人们将传统的成年礼"度戒"仪式结构化地发展成为增光家屋"脸面"和抬显家人地位的"夸富"行为,结构化的"度戒"仪式被人们"反结构"地改造成服务于提升家屋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瑶族成人礼     
《中国民族》2007,(11):73-73
“度戒”是瑶族比较隆重的民间传统成年礼俗,是进行族史、族规、礼仪道德和戒律条文的一种传承教育。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子才能被承认是盘古王的子孙,才能记入家谱。才能受到族人的尊重。这种古老的传承文化至今还在云南瑶族地区沿袭。我们来到了金平县一个名叫保保寨的村子,来看瑶家男孩的成人礼俗。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云南和老挝、越南的蓝靛瑶度戒面具进行描述和分析,着重探讨了花根父面具和花根父这个神灵,提出了花很父可能是蓝靛瑶氏族时代的图腾等观点。这是首篇探讨蓝靛度戒面具的文章。面具是世界性的古老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历史上曾被广泛使用于祭祀、丧葬、戏剧、舞蹈等领域,具有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雕刻、绘画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都有面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面具文化。瑶族度戒面具虽然为众多面具文化研究者所知,但事实…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12,(9):66-66
8月27日,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2年国际瑶族传统文化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寻瑶族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弘扬瑶族灿烂文化。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7篇,现场还通过个人发言、参会者提问、专家点评的形式,对如何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吴静文 《民族论坛》2013,(5X):55-59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本文从湖南瑶族的文化生态入手,整理省内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本文从湖南瑶族的文化生态入手,整理省内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不断提高双方之间的共生度.本文构建了一个衡量国与国之间共生度的评价体系,以测度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基于该评价体系,本文测度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并据此总结了中国-东盟共生度增长和变化的规律,以期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5.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过山瑶是对瑶族的又一称谓(或为别称),它浓缩了瑶族先民千百年来漂洋渡海、翻山越岭、过山吃山的历史进程,形象反映了瑶族历史生活画面的社会学意义.瑶族人民在过山吃山的历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生存智慧,主要包括:以盘瓠神话为发端,创造盘王文化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借用封建王朝名义,创作《过山榜》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从北往南迁徙,过山吃山种山以实现民族大转移.盘王精神永远激励着瑶族儿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7.
稻作是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改种粘稻杂交稻冲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糯稻生计模式,导致了山区农业危机并波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实践困境呼唤理论突破,反思该项改种政策需超越现有主流视角,而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是一个必要而有益的尝试.将发展措施置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来审视,使可持续和共赢的农业发展新道路成为可能,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乡村集市长久地遍布于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民俗之一,它服务于农民调剂余缺和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并且演进成为地域民俗文化集散、展演的文化空间.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集市,形成于唐朝永徽年间,历时1300余年,不仅发挥了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且积淀成为承载大理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三月街文化空间的千年发展是大理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表征,其实践逻辑在于集市内源性因素的推动和地域文化禀赋的孵化.  相似文献   

19.
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是民间文化的源头活水,任何民俗文化事象与当地民众的社会文化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本文具体呈现了贵州清水江上游苗族独木龙舟节的丰富内容,分析了独木龙舟节的性质和功能,揭示了独木龙舟节与苗族社会文化的逻辑联系,指出独木龙舟节对于理解文化整合性、文化活力内源性和文化形式变化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铜鼓文化圈是南中国与东南亚特有的文化现象,但不等同于铜鼓的分布区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空概念,中心与边缘的分布区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各时期铜鼓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散播与传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