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其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至今,诸家分歧很大,难求一致。林语堂认为,高鹗后四十回不但未违背前八十回,而且是据曹雪芹八十回后的佚稿“修补”而成,并非“补作”,更不能够斥为“作伪”。高鹗续书思想艺术价值很高,他的功劳很大。林语堂之肯定后四十回,与别人不同之处是细致地研究文本,用后四十回文本的种种事例,证明完全抹煞高鹗后四十回有欠公平。特别是,林语堂关于此题的深入研究工作,完成于五十、六十年代,实属不易,值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是近二百年来有争议的大问题。自从胡适考证以后,“高鹗续书”说已占统治地位。解放后我国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直接标着“曹雪芹、高鹗著”,说明已确认后四十回系出于高鹗之手。这其间虽时有异议,但大都语焉不详,也不受红学界的重视,似乎是铁案如山,莫可动摇了。人们要问:把《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归高鹗,是符合实际的吗?我以为,无论从史实根据或艺术分析上看,这种论断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即不是实事求是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仍应属曹氏。高鹗(还应当加上程伟元)的工作,基本上只是修补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向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高鹗续书说,一是程伟元、高鹗合续说。前者已得到许多红学专家的赞同。虽然如此,也还有人认为,高鹗或程、高仅仅是《红楼梦》一书的加工整理者,而不是其任何一部分的作者。这种说法也许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前些时,我在阅读脂本系统的影印本时,偶然注意到“脂稿本”后四十回的文字歧异,似乎有助于探讨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这里记下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这场笔墨官司,据说是由胡适开头的,六十多年来一直在红学界聚讼不休.近年来,不少红学家认定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乃是无名氏的续作;也有红学家认为就是曹雪芹的原著,胡适早年提出的曹雪芹作前八十回,高鹗续后四十回的论断缺乏科学根据;有的人还认为后四十回中包含有曹雪芹的某些手笔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近据新华社上海1987年9月18日电文称:复旦大学统计学系副教授李贤平采用计算机科学中的模式识别法和统计学中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并结合过去红学家发掘的资料对《红楼梦》进行研究,认为它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据《石头记》增删而成(前此另有人作《石头记》,成书于1732年前后,约三十万字),其中插入他早年著的《全瓶梅》式小说《风月宝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改出来的杰作──试论《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与诸本的关系花美云《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梦稿本》)的出现,是中国红学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不但为我们研究后四十回提供了确凿的佐证,证明它不可能为高鹗所写,也为我们从文学上研究《...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对待神权的问题上,态度截然不同。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思想倾向或艺术描写方面,续书比之前八十回都有着本质的差别。高鹗为《红楼梦》作序时曾经写道:“予以是书,……尚不背于名教……遂襄其役”。正是为了把《红楼梦》纳入“不背于名教”的轨道,高鹗不但对前八十回作了许多重大的篡改,而且在续书中,严重地违背曹雪芹的原意,歪曲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为封建  相似文献   

7.
我曾就《红楼梦》后四十回写过一篇专论:《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见本刊1982年第1期,简称《著作权问题》),概述了我对“高鹗续书”的若干不同意见。由于篇幅所限,有关“脂评”中涉及八十回后情节的,我在那篇文章里都没有谈到,更未加以分析。这里,想专就“脂评”再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海内外研“红”学者。 “脂评”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提示  相似文献   

8.
论《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最后完成──从黛玉之死看高鹗续书方正己如果说后四一回《红楼梦》如胡适考据的那样是高鹗所续的话,那么高鹞应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剧圣手。《红楼梦》是部大悲剧,但这悲剧不是完成在曹雪芹之手,而是完成在高鹗之手。从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这已为许多学者、专家所认定。近来读《红》发现,即使是名家妙手的高鹗也有笔误。《红》书第一百一回“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北京版,四卷本第1182页),前后一照应,就可看出,高鹗笔下的月亮差了半个多月的“节气”。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从高鹗为《红楼梦》续写的后四十回被人看出了做伪的马脚之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便成了随之而来的又一个“当然的”结论。“未窥全豹”、“不见龙尾”,复使《红楼梦》的读者怅恨不已。俞平伯先生在批评高鹗续书的同时,还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评语中,发现了有一个“三十回佚本”的存在。这个佚本,俞先生当时认为是他人续写本的一种,而胡适则认为所谓“续本”并不存在,它其实是雪芹自己的“残稿本”。这个佚本后来引起了一些红学家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6,(10)
本文通过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及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关于女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也体现出作者的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女性读书受教,主张男女平等及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批判传统思想对女性教育的束缚,主张女子要打破世俗礼教的压制,呼吁女子走出闺房,要同男子一样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这些都是《红楼梦》体现出让后人有据可循的前卫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问陶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哭其妹张筠墓诗及赠同年高鹗诗的自注内容由于研究者理解各异 ,意见分歧 ,在红学研究中已成悬案。根据张问陶与高鹗交往情况及《遂宁张氏族谱》、张问陶兄弟所撰《先大夫朝议公行述》等资料 ,可以确认 ,高鹗并非张问陶妹夫 ,张筠的丈夫是高扬曾。另外 ,张问陶所谓《红楼梦》后 40回俱高鹗所补 ,其意并非指后 40回由高鹗续作 ,而是指由高鹗修补。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之我见郭树荣《红楼梦》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我则认为,不仅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也出于曹雪芹之原稿,只是前八十回是增删修改后的定稿,后四十回是高鹗在曹雪芹原稿基础上加工、整理后刊行的。让我们先...  相似文献   

14.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15.
<正> 以与高鹗合作补续《红楼梦》后四十回闻名于世的程伟元(小泉),同时也还是一位能诗善画(自然也擅书法治印)的名手。综计现知他的画,已重新见世归入公私家收藏的有:1、1801年即嘉庆六年辛酉夏五月摹董其昌“米家山法”山水扇面一帧。2、1802年即嘉庆七年壬戌为晋昌祝寿“指画”《十二尊象·罗汉册子》一件(实系从六条屏幅上剪贴、改装而成)。3、不知年月的松柏交缠“双寿”大中堂一  相似文献   

16.
诗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首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首诗写贾元春。“虎兕相逢” ,续者论者颇多歧义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说 :一、续作者高鹗以为指年月。他在续书第九十回说 :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红学” ,与“莎学”、“浮学”一样 ,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与价值。从胡适“红学”范式开始 ,便延续着反 1 2 0回的《红楼梦》的基本思想。“红学”的真正意义 ,应以主题学为骨干 ,涵盖作者学与版本学。曹雪芹是 1 2 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王国维的“红学”范式 ,是新红学的创始模式。美学批评学、文艺心理学、史学索隐学、文学考证学等学问为“红学”的研究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形成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显学文化。《红楼梦》从“真事隐去”说 ,说是南京梦 ;从“假语村言”说 ,即是北京梦。 2 1世纪的红学 ,不是反对《红楼梦》 ,而是支持《红楼梦》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中女性色彩描写的背景下,<红楼梦>三种叙事层面中林黛玉色彩形象构成是立体的,不同层面中有微妙差别存在.特别是黛玉、宝钗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中色彩类型的变化表现了曹雪芹、高鹗对她们的隐性评价.黛玉色彩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女主人公的明显不同,昭示了黛玉形象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兰州学刊》1985年第6期,发表了夏荷同志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的文章。该文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续弦杜芷芳所续,而且还认为“今天所看到、所知道的种种不同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本,包括:<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的原稿、<容庾藏本>、<蒙古王府藏石头记>、扬继振旧藏<红楼梦稿>即<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等等就是杜芷芳一次次修改的、心血的结晶。它们曾像前八十回抄本一样在海内流传。”根据是,杜芷芳写过一首<悼亡诗>。其诗曰:  相似文献   

20.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