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10年代末"第二代人权"获国际认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国人在人权斗争过程中较早地摄取了"第二代人权"的理念,并努力将其转化为法定权利,使中国的人权运动与人权理论获得迅速发展,而由中共领导的苏区人权立法是当时中国摄取和实践"第二代人权"理念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中国在国际人权活动中承受到重大压力。为争取主动权,中国调整了主权观,联合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提出"亚洲模式"和"人权相对性"来抵制欧美国家的干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使自己的主权观发展日益成熟。待到90年代末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长、维护主权的能力大提升之后,签署了两项关键的人权公约。进入21世纪后,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努力为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试析中国近代人权理论及人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近代历史出发.阐述了中国近代人权理论,并分析了中国近代人权理论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内容,同时也剖析了中国近代人权运动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纵观建国五十余年的经济与人权发展历史 ,不难看出 ,经济的发展与人权的发展密不可分。近代中国在人权发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前连生存权也无法保证 ;建国初至上世纪 70年代 ,以生存权建设为主 ;上世纪 70年代末至今 ,生存权得到全面保障 ,以发展权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与保障广大人民人权的关系、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出发点、人权保障的途径、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以及21世纪中国人权的发展前景等方面探讨了江泽民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深刻根源。正因为人权在美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土壤,本文试图从美国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的视角论述其对美国实行人权外交政策的影响,以期人们对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有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人权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由一批从欧美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派别。他们揭露和批判在国民党训政之下,人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现状,主张国家的功用和目的在于保障人权。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民主政治,用约法或宪法来约束、规范政府行为,最终建立一个个人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充分实现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过“人权”的概念,但它的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权理念。儒家主张的“仁爱”思想就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人权思想,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与现代国际人权运动的法哲学内涵相一致,显示了儒家伦理人权理念的先进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全球流行开来。在防治艾滋病的过程中,无论何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国家都有责任去保护艾滋病患者人权和自由。保障艾滋病患者人权既是我国宪法中保障公民人权之所必须,也是我国承担的国际公约义务。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歧视或遗弃艾滋病患者不仅不能解决艾滋病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弄得更糟。只有保障其生存权,使其免受歧视,保障其就业及受教育等基本人权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现代法制以至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现代人权标准的真正实现需要文化环境的保障。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人权观念既有相融性 ,也有排斥性。我们应继承其重教、仁爱、德治、民主等思想 ,批判其封建纲常思想以及过分的社会本位主义和道德本位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赋予了跨国公司较多的权利而很少规定义务,在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往往以侵犯国际人权的方式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生命权、劳工权、环境权等领域,对其所应当承担的国际人权义务正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但是就现存的国际人权责任模式,无论是内部模式还是外部模式,都不足以对跨国公司的侵权行为进行规制.要强化跨国公司的责任承担模式,可以在联合国和WTO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将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纳入WTO框架.  相似文献   

12.
人权概念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在思想史上,首先是在17、18世纪的思想家那里,以自然权利的概念出现。人权概念在20世纪重新得到重视。然而,不论是以自然权利还是以现代人的权利概念出现的人权概念,都是一种抽象的人权概念。宣布这样一种人权概念,并非意味着人们就得到了它的保护。抽象人权概念只有具体化,才能落实到现代生活中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所遭受的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这也反映了人权在现代社会的困境。20世纪的实践和教训表明,要享有这样一种人权,必须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权或公民身份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毛杜迪是20世纪南亚地区重要的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想家。在他的《伊斯兰人权》及其他著作中,他以传统教法的概念和术语阐释了伊斯兰人权的概念、范畴和特点,并对妇女和非穆斯林的权利作了专门论述。毛杜迪的人权理论深受其政治学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受到西方人权学者的批判。但无论如何,他的人权概念对当代伊斯兰世界的人权保护和理论发展导向,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1930年初,胡适等向国民党政府发起了颇具声势却昙花一现的人权运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权思想,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胡适的人权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渊源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美国的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洋溢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人权的深情关注,展示着中国人民享有的人权的丰富性、层次性及实现过程的历史性,多角度揭示了中国人民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与手段.其所深含的多重人权意蕴,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前赡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期。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了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深受四权压迫的中国女性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斗争,在婚恋自主、平等教育、参政议政、平等就业、劳动权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她们的革命热情和斗争精神对后世的女权主义者为女性人权的努力奋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人权观念只是对西方人权观念的移植。然而人权观念在近代中国的发轫、发展却有自己特殊的逻辑。在西方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人权观念,在近代中国则被视为追求现实目标的一种工具理性。当人权被视为一种工具理性时,其价值内涵就很容易融化于社会改造或革命实践中而被忽略甚至被舍弃。近代中国现实救亡与思想启蒙之间的内在紧张,淹没了人权的价值意义,也导致对人权观念的追求始终只存在于少数知识分子的口中和笔下。而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并没有引起真正的人权觉醒和人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权事业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对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实现了伟大创举。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1)坚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坚持以“发展”为人权的核心理念;(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权发展的根本方向;(4)坚持以法治为人权实现的有力保障;(5)坚持以辩证看问题为人权发展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