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特 《船山学刊》2005,(4):118-120
苏轼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性格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度与兼容精神;他屡受打击却始终不肯放弃的处世原则是中华民族韧性精神的集中表现;他幽默机智、洞明世事的睿智与聪慧是我国民族智慧性格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凡九迁。在不断的迁谪生活中,苏轼渐渐形成了旷达的性格。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文分析得知,苏轼的"旷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被贬黄州时深畏祸患及身,唯求自安;到谪居惠州时借重佛道思想,随缘自适;再到迁谪儋州之时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旷达"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3.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词作中表现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中见豪放,旷达中显超脱,旷达中露婉约。苏轼思想庞杂,儒释道思想兼容并蓄,造就他身处逆境,能随遇而安,从容不迫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论苏轼旷达人生风格的基本内容王兰苏轼历来以旷达著称,并以其旷达的人生风格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和文坛。他的旷达,绝不是游戏人生的玩世不恭,而是在一种空灵虚脱的形式中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内核,是一种在无可避免的现实面前以退为进的、具有较大合理性的、进步的封建人生...  相似文献   

5.
苏轼小品文历来被人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幽默诙谐.用幽默诙谐表现耐人寻味的哲理,传递感人至深的感情,有对朋友的真切关怀,有自身真率性格的袒露,也有对丑拙鄙陋世态的嘲讽.苏轼小品的幽默诙谐特征与其乐天的秉性、多舛的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兼谈苏轼词风为“旷达”而非“豪放”刘勤慧一谈到苏轼,不少论者认为他的思想特点是“驳杂”。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顽强的表现。但是在出仕和独处的矛盾上,三家的主张并不相同,儒家以入世进取为基本精神,又以“达兼穷独”“用行舍藏...  相似文献   

7.
苏轼黄州时期作品中的“人生如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黄州时期作品中有二十二篇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思想.本文分析了苏轼这些作品中"人生如梦"思想的表现和形成经过、原因,认为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不全都是消极的,一部分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生如梦"思想是苏轼摆脱政治理想破灭的惶惑、实现旷达的武器,助其达到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苏轼博学多识 ,才气横溢 ,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奇才。他一生困于俗吏 ,屡遭贬谪 ,却从不随波逐流 ,趋炎附势。晚年时 ,苏轼在生活上以佛老思想为主导 ,更多地采取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这种处世哲学是他身处逆境时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 ,使他无往而不乐。当他遭贬海南儋州时 ,正是这种人生观使他勇敢地生活下来 ,直到北归。本文引用了大量苏轼在海南的诗文 ,来看他在海南的生活状况 ,从而证实他晚年的“超然豁达自适其乐、忘得失齐生死”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个性具有“旷放”与“旷达”的差异,前者倾向于外放热烈,后者倾向于内敛冷静。其原因在于李白是把自己摆放在繁华鼎盛的大唐帝国的横向历史背景之上来建构个人的理想,其豪侠的性格使建功立业的思想强烈伸张。苏轼更善于将自己摆放在宇宙人生的纵向历史中,着眼于调整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求取内心的“和”与“安”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苏轼、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际遇、经历和个性等角度,对他们在词风上的自我形象、意境、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在自我形象上:苏词中的自我形象体现着旷达的情怀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辛词主要塑造性格丰满、情怀复杂的悲剧英雄形象。在意境上:苏词的意境表现出清空的审美意境;辛词的意境表现出对万马奔腾、山呼海啸的战斗生活的渴求,因而气韵比苏词更加激昂、飞腾,辛词所独创的战争和军事意象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艺术风格上:苏词最引人注目的是豪放旷达的阳刚之美;辛词刚柔相济的特点最能体现他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16-122
苏轼的旷达是其在北宋"三教合一"成为思想界的普遍趋势下,以儒家思想为根基,濡染佛老而形成的精神特质,是当时士大夫"修身以儒、治心以释"精神风貌的典型代表。苏轼的旷达给其文学创作打上了鲜明印记,主要表现为:以理驭情,清妙超然;搜研物情,理趣深邃;任性宣情,宏肆奔放。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敌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一生中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是他那名震天下的声望和直言无忌的性格不但使新党将他视同敌方的党魁,而且使旧党中的不端之士将他看成通向宰执宝座的最大障碍,从而不约而同地将他视若仇雠,对他进行无休无止的诬陷、迫害.如果说从友人的身上可以发现苏轼的某种性格特征,那么在敌人的身上就可以反衬出苏轼的这些特征.忠谠与奸邪、直率与狡诈、坦荡与阴险、善良与凶恶,这些互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往往分属于势不两立的双方.本文考察了苏轼的敌人以及他们视苏轼为敌的缘由,为我们深入观察苏轼的性格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此外,才高招忌也是苏轼树敌甚多的重要原因.苏轼的敌人中不乏忌恨其盖世天才而由忌生恨的人物,这也为我们理解苏轼的才学和成就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徐建芳 《兰州学刊》2010,(12):13-17
《周易》"时"观认为:人生处世只有与时偕行才能前途光明,若失时而动就会招致凶险。当不遇时应潜隐退避、养精蓄锐、静以待时,同时要善于利用困厄时期成就盛德大业;对于大才德之人来说,越是艰险之时,越是成就非常大功之时。这些观念对自小就开始研读《周易》的苏轼的处困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态度的主要心理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从公元1094年贬谪惠州至公元1100年离开儋州,在岭海共度过了七个年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苏轼提到的三州,岭海就有两州。由此可见,岭海的生活和创作在苏轼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思想极为复杂。“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从他在岭海的咏物诗可考查出他晚年的思想轨迹。 一 苏轼岭海的咏物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岭海的琪花佳果,抒发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苏轼在岭海的咏物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岭海琪花佳果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岭海荔枝是载誉天下的佳果。据文献记载,最早把荔枝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汉朝的司马相如。到唐代荔枝成为文学的“宠儿”。白居易和杜牧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专咏荔枝的诗有四首。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写道: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却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也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正直官员。他的宦途坎坷,一生都很失意。他曾自题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其中两次最大的打击是被贬到广东,这就是八百九十年前,也就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贬谪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以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一一○○年才离开,在岭南先后居住了七个年头。苏东坡是以“罪人"的身份来到岭南的,但是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他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思想,和长期养成的旷达乐观的性格,加上岭南人民出于对他文章道德的敬仰而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克服了悲观沮丧的情绪。尽管处境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文学、书法、绘画、哲学、历史样样精通,才华横溢,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究其原因,除了与其成长的自然、人文环境,家庭文化熏陶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他贬谪外任的经历.使其艺术创作的题材丰富多样;关注下层民众生活,反映民生疾苦;思想更加成熟,心境超脱旷达.  相似文献   

19.
罗莹 《理论界》2007,(9):206-208
苏轼贬居惠州、儋州时,并不仅仅是旷达超然,还有恐惧、悲伤、无望、凄凉的复杂情感体验,同时又不忘记自己的责任,为国为民办了许多事情。通过对其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是“坡仙”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贬谪生涯的忧患磨难中淬炼出“吾安往而不乐”的人生智慧。苏轼用这种智慧洞彻人生真谛,在极度困厄中能够达到心境的闲适旷达、廓然无累,赋予了日常的睡眠、饮食盎然的生命乐趣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