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区别明显,又联系十分紧密,时会"融通".由于区别明显,故在语海中能自成一"族";由于联系紧密,时会"融通",故往往在诸多的这一类论著和辞书中互见.这是因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定义角度不同所致,是它们"初始"概念及其由来联系紧密所致,是它们之间在某种情况下有可以互为"转化"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
有"牛棚琴师"之称的女子是如何颠覆成语"对牛弹琴"这一典故的?这中国到底有何启迪性的励志创业故事?请看——成语"对牛弹琴"说的是这样一个典故:音乐家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琴曲,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牛并非没有听到琴曲,而是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多比喻说话  相似文献   

3.
固定短语特别是成语和类固定短语(四字格短语)在实际使用中很难简单地进行区分,那么二者到底有没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主要从类固定短语的形成原因、方式等方面对于固定短语和类固定短语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的论述,以期能够说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类固定短语的合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英汉文化中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文化与语言这一研究领域内,跨文化交际研究方兴未艾。胡文仲教授认为:词汇的文化内涵研究是跨文化研究的九个方面之一。由于词汇的文化内涵难以从词典中查到,所以更有必要对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本文借助英汉语言中的成语、习语、谚语、典故及汉语俗语,对...  相似文献   

5.
成语典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如何对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成语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汉英成语典故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汉英成语典故的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英译之初探喻家楼(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合肥230009)一汉语成语是汉语语言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往往包含丰富哲理,有深刻寓意,很多成语都有典故。要使汉语成语英译准确,难免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如:这条成语始于哪本书,哪个朝代,有无典故等。对于古...  相似文献   

7.
汉英典故成语翻译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及词义差别,典故成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点。笔者从修辞角度着手,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直译、直译与意译结合、直译加注解,将典故故事融合于正文中,意译和套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邯郸作为成语典故之乡,所产成语数量多,并且成语典故中所含的文化故事、历史事件也非常多。文章旨在从成语典故中所含信息即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碰撞方面来规整、梳理有关词条,并且发现这种交流碰撞多由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引起。  相似文献   

9.
对用典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研究者大多从文学和辞章学的角度,或者停留在典故溯源,或者围绕如何引用典故,或者纠缠于"典故"与"成语"的界限,等等.直接从语言运用及其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显得极为不足,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罗积勇教授的著作<用典研究>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对翔实的文献资料进行客观归纳,从用典的语言结构形式入手,从语言本位的视角对用典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其学术价值值得认真评说总结.  相似文献   

10.
双关语是修辞中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手法 ,了解并掌握它对我们的语言学习大有裨益。本文拟从三个角度探讨双关语的构成 ,即 :语音双关 ,语义双关和典故、成语双关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有大量典故性成语,本文从阐释学理论出发,对其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杨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基本采用异化译法、直译法和语义译法;霍译本基本采用归化译法、意译法和交际译法。但是无论哪种译法,两译本对这些典故性成语都采用了阐释的方法。而在阐释学翻译观中,理解是翻译的核心。只要读者能理解(虽然效果略有差异),哪种译法都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我国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 关于人的本质的含义,我们认为马克思从一般和个别两个角度作了科学的规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他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的命题;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中,他又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命题。第一个命题从人类与动物群的根本区别上规定了人的一般本质或类本质,从而把人类与动物群根本区别开来;第二个命题从人与人的区别上规定了人的个别本质或具体本质,从而把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人科学区分开来。由于现实的人总是一方面与动物相区别,另一方面又与他人相区别,所以,人的本质也应该是一般本质与个别本质的统一,即劳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成语典故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积淀。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渊源,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文章将《圣经》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希腊罗马神话与三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加以比较,映射出英汉成语典故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色彩与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说的文体特性,人们长期只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去认识.其实,这并不能把小说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应该从媒介、对象和表达方式诸方面把小说与其他文学文体进行区分.小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叙事文体,叙事是它的支配性规范.同时小说也存在边界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论监护与亲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并未把亲权人和监护人分开。亲权的行使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但关于监护权的归属并不当然地授予亲权者,即父母。由此可见,从法律制度上把亲权和监护加以区分,把亲权人和监护人区别开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中总是带有某种文化印记,翻译时要兼顾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并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语言教学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国情相联系,从而促进语言教学的提高和语言现象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无等值词、背景意义的词、文化感情色彩的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客套话等词语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典故成语的民族色彩对翻译的影响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典故成语 ,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色彩 ,而典故成语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往往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就翻译典故成语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当前《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具体路径——创造性转化,认为要依据传播学原理,在《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和传承现状基础上,树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用城市景观和文创产品等"讯息"表达《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内涵,最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有效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审美范畴问题是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一些人常常把审美范畴同美学范畴、美的范畴混淆起来,不加严格区分地使用这些概念。同时也有一些人明确主张废弃这些概念。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审美范畴,它与美学范畴、美的范畴等概念究竟有何区别;二是审美范畴与审美活动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游酢、杨时立雪程门故事的发生,到"程门立雪"这一成语的最终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文献来源来说,既有记录这一史实的若干史籍,也有将此作为典故入诗的宋明时期的一批诗人,还有对这一成语的形成和普及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通俗类书。文章对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最早出现这个成语的典籍及其历史演变作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