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访条例》于2005年元月10日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信访制度的一次改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工作下,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情况有很大好转,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来自国家信访局的消息表明:近几年来.直接到北京向中直职能部门上访的群众数量仍呈增长趋势.而从上访的事由和程序看,他们本应该首先向地方政府申诉他们的冤情.他们为什么偏要越级、重复上访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地越级上访事件居高不下,且呈增长趋势。有些上访事件,参与人数之多,劝回难度之大,情绪之激烈,秩序之混乱,手段之极端,令人震惊和费解。反思越级上访形成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加以控减,走出越是强调做好基层信访工作,越级上访反倒越多的怪圈,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一、努力加大信访案件的查办、督办力度。在当前越级上访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上级信访部门加大信访案件查办、督办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上级信访部门加大信访案件查办、督办力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真实、具体地掌握群众信访所反映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更有针对性地接待上…  相似文献   

3.
正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越级上访、赴京上访事件居高不下,"信访不信法"依然大有市场。究其原因,就在于群众"不懂依法维护权益,不会理性表达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从源头上保障群众"依法理性"维权。  相似文献   

4.
钟群妹 《领导科学》2007,(21):26-27
近年来,涉及组织部门的越级上访和重复信访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化、情况更趋复杂化。信访的内容多涉及县乡换届选举、村级组织换  相似文献   

5.
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共识。各级齐心协力抓信访、主要领导抓信访的格局已逐步形成,信访工作一些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反映的许多信访突出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居高不下的越级上访势头曾一度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存在着各种难题,如漫天要价、坐地起价、闹访缠访、信访不信法、越级上访、对基层工作者不信任、补偿到位却难以息访、信访老户问题难以解决等。这些难题不仅与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也综合汇集、反映在当事人的社会心理上,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审视、应对社会矛盾,有助于在技术层面做好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提高社会矛盾化解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的良性运行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平原县通过实行农村干部、党员规范化管理新机制,改革农村财务制度,清本溯源,标本兼治,全县信访形势持续好转。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信访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信访问题由过去主要反映农村财务、农村干部问题发展到土地纠纷、村务管理、征地补偿等领域,涉及到国土、民政、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同时,原来数量较少的城市信访近年也呈上升趋势。二是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大多数信访案件错综复杂且具有突发性、交叉性,仅靠一个部门很难得到妥善处理,一旦处置不当,很容易激化矛盾,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或越级上访。三是原来的处访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原来的信访接待站,职能单一,权责有限,很难对相关责任部门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信访问题牵扯了领导干部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部分群众宁可依靠上访解决问题实现诉求也不诉诸法律,甚至存在"上访万能"的思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信访不信法"现象。群众为何"信访不信法"呢?究其根源在于部分群众不信任法律,认为通过法律途径无法实现自己的合理诉求。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与社会转型的加快,诸多的矛盾开始激化和显现,信访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越级上访、闹访、缠访,对社会的稳定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学术界甚至有学者提出废除信访制度。群众为什么不愿意根据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而选择越级信访,甚至不断地重访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笔者通过探讨和研究我国信访制度所面临的困境,试图找出合理的信访制度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建始县委、县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信访工作实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坚持边学边改,通过成立县委、县政府群众工作部和采取“1+4”工作法,不断完善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方法和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了信访工作实效,确保了全县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信访工作呈现出“四下降一好转”的良好态势,即“信访总量下降、重信重访下降、越级上访下降、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群众信访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一、存在的问题(一)信访形势:呈现集访化、极端化、高位化趋势第一,集体访占主体地位。近年来,到党政机关进行集体访的频率高、规模大、人数多,占据了信访活动的主体地位。其中涉军人员、原计划外民师、民工讨要工资和云南青海支边人员等集体上访的居多。第二,信访问题相对集中,处理难度较大。第三,部分信访人员观念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二是愿多不愿少,三是上访不上诉,四是选择敏感时期上访。  相似文献   

12.
<正>新的《信访条例》实施以来,厂长办公室作为信访接待部门,深感责任重大,经过两年努力,我厂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事件,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近年来,为了抓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两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加之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而信访活动相对集中活跃,且呈多元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三多一难”,即信访总量增多,每年上升10%左右;群众越级上访增多,尤其是赴州、省、京上访人员增幅较大;集体上访、异常信  相似文献   

14.
一、形势上再分析再预筹 从总体来看,尽管我们系统信访总体形势不错,但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访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完全的遏制,信访总量居高不下.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仍然比较多,而且有些上访人提出的要求不切合实际,情绪十分激动,不听从规劝,围堵在机关门口,有的冲击领导办公场所,严重干扰了省局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15.
目前,河北省非正常上访现象大量存在,部分上访人员行为过激,利益不易协调,上访人信"访"不信法。我们以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非正常上访的现状:非正常上访数量居高不下;敏感节点非正常访成为一道"风景";重复访、非正常访问题越来越多;过激行为非正常访不断出现;专业谋财访乱象重生。防治非正常上访问题,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立法层面,完善法律法规,治理非正常上访有法可依;在制度层面,健全配套机制,减少非正常上访数量;在教育层面,强化法制宣传,解决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在网络层面,推进网上信访,做好互联网+信访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矿区和谐安康,离不开信访工作的稳定,信访工作处理得当,直接促进矿区平安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信访稳定工作,确保矿区安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个访、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有所抬头有所升温。哪么构建和谐矿区怎样确保信访稳定工作,这也是各单位、各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从2006年年初开始在全省933个乡镇推行“调访一体化”工作模式,即把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力量整合在一起,实行机构、人员、职能合一,承担起辖区内信访和人民调解的工作职责,综合运用民间调解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等,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乡镇信访工作被动局面。据统计,截止2006年9月,县、乡、村三级调访组织调处化解矛盾纠纷70385件,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1%,到省上访同比下降7.3%,进京上访同比下降13%。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基层群众越级上访增多,其中以涉农问题居多,这加大了基层社会的不稳定性。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解释基层民众越级上访现象频发的原因,并探究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冯慧 《决策探索》2005,(7):64-65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司法程序处理的案件和涉法信访的数量明显增多。这既是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体现,同时又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量的涉法越级上访、群体上访,不仅增加了上访群众的精神和物质负担,而且给各级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增加了工作压力,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损害了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全面推行了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力争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效、有力地促进形成和谐稳定、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但是,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工作还不能够完全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诸多的信访事件仍时有发生,较大规模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