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函授新医学讲习社1910年成立于上海,由清末医界改良人物丁福保开办。这种速成的远程教育法,入学门槛低,相较留学、求学的途径,自有其经济和效率方面的优势。丁福保以此扩大了他所翻译出版医书的销售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批学生弟子,他们之间不只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近代以来医学知识传播的大众化、普及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函授新医学所使用的教材也反映出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医学对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医的根基与灵魂,它不仅凝聚了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而且决定了中医学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走向。目前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中医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问题。为此,本刊开辟中医文化系列访谈专栏,就当前中医发展中出现的文化热点问题,对国内著名中医文化研究专家进行专访,以展示目前国内中医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慧琳音义》作为一部解释佛经疑难字词的工具书,在语言文字、民俗典籍、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在杨守敬、丁福保、陈垣、周法高、徐时仪、姚永铭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慧琳的个人生平以及《慧琳音义》的成书、流传和版本勘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不时传来"废止中医"的呼声,直到今天中医的危机依然存在。通过对"中医危机"由来的分析,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中医自身特点这两个纬度出发,阐述了中医在中国近代不断遭受人们责难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古籍是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主要是封建时代)文化,是封建社会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我国的古籍极其丰富,近人丁福保编辑的四库总录、丛书总录、方志总录,所收古籍已达三万六千多种,有些专家估计在五万种以上(甚至有人认为不下十万种)。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对我们今天仍旧有用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用批判的态度总结和继承这份遗产,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项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是中国拥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原创医学,应该拥有一套自主的、完整的、成熟的话语体系来阐释和表达自己。构建中医话语体系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历史路径:通过正本清源,理清中医源流与本质,回答“中医是谁”“中医从哪里来”“中医是怎样走过来的”“中医到哪里去”等历史源流问题;二是现实路径:立足中医现实发展,解释中医现实实践,回应和引领中医现实问题;三是本土化路径:依靠中医自己的力量独立观察、自主思考,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构建中医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位皇帝,同时又是对后世文学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但是,今人的诸多著作于他们的生年却尽付阙如,这不能不算是一个遗憾。又《魏书·韩麒麟传》所载《赠李彪诗》,冯惟讷、丁福保、逯钦立等都认为是由晋入魏的韩延之所作,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错误。本文运用大量而翔实的材料,经过科学考证,对刘氏父子生年和《赠李彪诗》的作者其人皆有定说。其结论,殆有拾遗补阙之功。  相似文献   

8.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医文化座谈会,汇聚了校内哲学、历史、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理论等学科的20余名中医文化研究专家,就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中医文化与中医教育、中医文化与中医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由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夏登杰主持。夏登杰:中医药不仅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近百年来,中医药在西方科技文化冲击下,走过了艰难的历程。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在教育、科研、医疗、管理等方面遭遇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与人们对中医文化认识不足有关。我们举…  相似文献   

9.
实验教学是传统中医教育的固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了中医教育的悠久历史 ,以实例说明中医教育是重视实验教学的 ,这是由中医本身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实用科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中医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教学是传统中医教育的固有特色与自身优势。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直接关乎培育的中医人才的临床能力。只有保持固有特色 ,发挥自身优势 ,中医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存废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从俞樾的《废医论》到余云岫的“改造中医”,再到现在有些学者说“中医是伪科学”,历时已逾百年。由于“废除中医论”者坚持的论据——“中医不科学”,纠缠着传统文化、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三个因素,因而论争双方各执一端。本文一方面指出“废除中医”的论点是荒谬的,另一方面指出,必须致力于中医现代化,才能最终破解“中医不科学”的质疑,最后提出,当前这场中医存废之争,实质上是近一百年来中西文化论战、现代化与西方化论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它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到中医现代化的命运与前途,需要严肃、认真的对待。  相似文献   

11.
1910—1911年东北肺鼠疫对中国公共卫生构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使官方与民间对现代医学逐渐有所认知,此次疫情则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以伍连德为首的西医专家扑灭疫情的同时,还有效遏制住日俄两国以防疫为名对东北地区的渗透,更以这次抗疫成功为契机,将毕生所学投入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伍氏的贡献是清末民初西方医疗体系建设过程的一个缩影,展现出中国近现代医疗发展在科学、政治、文化间密不可分的交织作用下产生的若干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他在全面疏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试图融合中西道德教育思想以重构中华民族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塑造新的民族性格的结果;认为传统化的中庸思想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章还具体分析了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中西化观,认为他对近代西方人道主义的中国化解释既体现了他的中西化观,也体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受西方列强的冲击及西学东渐的影响,沿袭中国古代近千年的传统书院面临着挑战及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河北书院也在清末"戊戌改制"与"新政改制"中发生剧烈变革。在20世纪初新教育制度建立过程中,旧式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从此河北书院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教育舞台,却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资源或组成部分,为近现代河北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玲和萧军都是被五四运动的晨钟唤醒且受过鲁迅作品启蒙的前辈作家,各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出过为对方无法取代的贡献。虽然丁玲和萧军在彼此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都很少提及对方,但在新近披露的萧军日记中却有不少关于丁玲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不少新史料,这些史料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先进科学技术与传统中药结合应运而生的现代中药,给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结合中国中药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当前现代中药专利保护的困境,指出现代中药本身具有的传统特性、相关制度的缺陷,加之医药企业专利保护意识的淡漠等问题,使得现代中药专利侵权现象十分严重,加强和完善现代中药专利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丁宝桢创办四川机器局坚持不用外国人,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成绩卓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四川机器局是富有近代文明气派的新事物,它的建立在四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别于自然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标志着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四川机器局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四川近代工业的发展.四川机器局陆续将生产的大量军用物资用于国防建设,在加强我国西南边疆国防建设和抵御外辱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丁宝桢以执著追求中国近代化的爱国精神投身于办近代工业企业,他为促进四川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开创四川近代工业的有功之臣,一位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先进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历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中医的遭遇,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对现代性的诉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可借此将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传入中国,以此影响一代中国新人,而利于基督教在华传播。基于此目的,他们以西方近代教育理念为标准,就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管理等方面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对西方教育模式在华的施行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创了近代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