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静"、"神思"和"妙悟"范畴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虚静"论对"神思"论和"妙悟"论有重大影响;而"神思"和"妙悟"的心理活动都以"虚静"的审美心境为其前提条件,是后者的补充和延伸.它们由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向具体文艺欣赏与创作过渡并相互交汇衍变,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活动充满直觉性、偶然性、不可言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人类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环境,但为了维持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他们有许多共同的遭遇,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意识构想,在美学上也有许多共通的审美心理和美学理论.然而这毕竟产生在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环境,必然要受到不同的文化形态的牵制,会出现不同的理论形态,即使是一些比较接近的理论范畴也常常隐含着内在差异.本文所讨论的"虚静"论和"距离"说就是曾经被人们混淆的一对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这种美的理想对中国的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乐婷 《南方论刊》2008,(4):92-93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相似文献   

6.
"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具体说是道家和释家)对宇宙本体的终极认识在美学及艺术领域的反映。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审美心胸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虚静、超脱、物化和神游。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范畴,它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并指导着历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本文通过对"意境"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考察,辨析了"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力图揭示出"意境"范畴的深层内涵和美学意味,同时联系当前的研究状况,对意境理论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的发展一直存在文化差异上的困境,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围绕着"和谐"范畴与和谐观念的确立,中国美学民族化的道路应该坚持两点,一是继承传统,注重和保持民族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点,二是给予"和谐"以理论思辨的哲学基础,在发展民族性的同时,使得中国美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超越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10.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神融汇与写意追求,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虚实相生,深静幽远,追求的都是"意境"的审美特质。"意境"审美理论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特质,也是今天重构中国艺术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6,(4)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三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三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特点,并首次将“神思”作为艺术想象的核心范畴。总体来看,“神思”是一种创作想象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构思美学,包括以“情性”为本的审美情感、以“虚静”为主的审美心胸以及“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虚静"说虽属哲学认识论,但它包含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对我国古代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魏晋初见端倪,到六朝主要体现于宗炳、刘勰等人对审美特性及规律的研究.这一研究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作为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文艺美学研究要摆脱两个观念上的混乱和误区:一是在既定学科分类中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二是忽视对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将文艺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混淆.本文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文献,用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的方法阐释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及其理论意义.本文认为,以声音性形象的表征机制为基础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韵"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16.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17.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学术》2007,(1)
虚静,东方哲学和审美的重要命题。《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德经》第十六章);而释学的“禅”也是“静虑”的意思。古代艺术理论中的“虚静”说,实际上是道释思想的“虚静”说在美学上的衍进。以“虚静”说切入对宋人花鸟小品的深度剖析,或许可以理解古人对宁静状态的精神追求,从而深刻体验宋人花鸟小品中所蕴含的诗意性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说:“静穆的观照和生命的飞跃是中国艺术的两元。”静穆的观照也就是虚静心态的形成。艺术中的虚静不是绝然的空洞死寂,如佛家四大皆空、玄学意在玄远,它要在飘逸的用思中创造艺术的华章佳作,故此必由虚静上升到生命的飞跃,共感则是这种生命飞跃的最典型体现。共感也就是审美体验中的物我互观运动,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地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物我之间的互相逗发、交相感会,随着我中物、物中我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物我大融合。古代美学对此有极丰富的论述,本文仅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形态作一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