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两种地租的界定问题──关于《资本论》Ⅲ第844页上的误算刘熙钧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资本论》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叙述,先撇开绝对地祖,论述级差地租。在这个条件下,级差地祖等于由劣等地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与各...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并确定征地补偿的构成,揭示地租与征地补偿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征地补偿对地租量运动、尤其是对城市绝对地租上下限的影响,提出征地补偿应以缩小城市绝对地租的上下限为目标,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所建立起来的《资本论》这座宏偉的大厦,是以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学說的历史批判而最后落成的。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学说史》看作是《资本论》的終卷、即第四卷,說这卷书是以历史的形式复述《资本论》前三卷从理论上所考察的那些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資产阶級經济学的过程中所发揮的自己的理论,特別是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地租的理论、关于經济危机的理论等等,成为《资本论》前三卷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并确定征地补偿的构成,揭示地租与征地补偿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征地补偿对地租量运动、尤其是对城市绝对地租上下限的影响,提出征地补偿应以缩小城市绝对地租的上下限为目标,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不但深刻地阐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产生绝对地租的直接原因和前提条件,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源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而且对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中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由此引起绝对地租的新变化作了科学的预见。这些科学预见已被今天发达资本主义的有关事实所证明,是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问题的重要指南。马克思说:“如果农业资本的平均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那末,上述意义上的绝对地租,也就是既和级差地租不同,又和以真正垄断价格为基础的地租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他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马克思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带有支持无产阶级解放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经济学,这首先从它的核心或基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上表现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解决的一系列主要理论难题,它们同时贯串着科学原则和正义原则:解决剩余价值的存在与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的表面平等实质上不平等;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矛盾,揭穿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假象;揭穿利润、利息、地租等独立产生的假象,证明它们都是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旨在不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给予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以社会正义。《资本论》中的科学观点和正义原则的基本思想不仅仅适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是适用于全人类获得解放、走向自由幸福的整个时代。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这种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中的范畴(及其判断和推理形式)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的先后顺序安排。《资本论》总结构的中心范畴是资本。《资本论》中按照上述次序先后出现的各个重要范畴如商品、货币、剩余价值、工资、积累、循环、周转、市场(实现)、利润、利息、地租(超额利润)等重要范畴,都是对于资本的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完成的。第一次系统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构成《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表明《资本论》结构开始形成。作为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而写的1861—1863年手稿,特别是它的主体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完善五十年代末制定的理论结构,对于最后完成《资本论》结构,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资本论》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是继《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之后,马克思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间写成的《资本论》的第二个草稿。这个草稿十分庞大,共有二十三个笔记本,约200个印张,共计1,472页。这部草稿在1857—1858年草稿制定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具体的特殊形式即利润、利息和地租,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其中包括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着产生地租的经济条件,因此地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一个环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时指出,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地租形态。级差地租产生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一个是土地的垄断经营。这两个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备,因此级差地租也仍然存在。这是经济理论界普遍承认的。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还存在绝对地租,大家的意见就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虽然马克思关于经济拜物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但他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最后落脚在《资本论》第三卷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的瓜分问题中。在与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利息、地租和商业利润中,资产阶级再一次将资本的剥削本质更深地遮蔽起来。这是一步步造成资本拜物教神秘幻象背后的客观关系转换机制。这也是一种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隐匿起来的有中变无的戏法。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把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综合起来考察时,公式应为:级差地租=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绝对地租=个别价值-个别生产价格。关于追加投资与绝对地租的关系,作者认为按个别价值减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计算绝对地租。作者认为,当前,属于绝对地租的部分应上交,属于级差地租Ⅱ的部分应留归农民。  相似文献   

13.
读了陈谋箴同志发表在《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四期上的《劳动强度生产绝对剩余阶值》一文,深受启发。但对文中以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为据,认为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劳动强度,会在同一时间内增加绝对劳动量,同时增加剩余劳动,由它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并且认为《资本论》中《劳动的强化》一节马克思说明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上的绝对剩余价值。还认为若是主张劳动强度形成相对剩余价值,则就难于解释和坚持马克思关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的原理,对此,我认为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他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他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是一个相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术争鸣的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学术争鸣较多的几个问题是:学习《资本论》的原因、《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问题、资本积累的规律及历史趋势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学界中所存在的把绝对地租量看成与农业所投资本成正比关系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由于农业追加投资只提供级差地租Ⅱ,而不提供绝对地租,提供绝对地租的只有农业初次投资,因此,绝对地租量只能与农业所投资本中的初次投资量成正比关系,而与农业所投资本中的追加投资无关。作者指出,绝对地租率等于绝对地租量与农业初次投资量的比率。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绝对地租率为什么“完全不取决于所投资本的大小”,而“决定于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论》第四卷是马克思在一八六一年——一八六三年写的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最早是由考茨基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史。这部巨著的中文译本最早是由郭大力同志翻译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总共三卷,曾由三联书店出版。后来苏联对这部手稿又重新进行了整理,编辑出版了《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论》第四卷的俄文版本,中文译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2、3分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地租学说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地租理论与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它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关于资本转形理论的最终完成,也是对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研究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马克思对前人地租学说的变革,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形成和实质,还有助于对科学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加深理解,以及对社会主义地租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逝世已一百周年了。我们纪念马克思,最好的行动莫过于把他为之耗尽毕生精力的伟大经典巨著《资本论》,应用于今天。《资本论》问世,以它无可辩驳的科学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得出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划时代的革命结论。《资本论》曾被誉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全世界无产者中广为传颂。而对于资产者来说,《资本论》则是向他们“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资本论》的问世,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开创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创立了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论证,由此,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不愧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术界对《资本论》方法中的逻辑与历史一致性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是否贯彻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资本论》的方法中没有把逻辑与历史一致当作一条原则来加以贯彻,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并不是《资本论》辩证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说《资本论》逻辑与历史一致是对马克思的方法做了黑格尔主义的歪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资本论》彻底贯彻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认为《资本论》研究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在《资本论》中,逻辑无条件地同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历史一致,而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在某些地方一致,某些地方不一致。争论的双方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