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和谐发展中的金融生态、科学金融与循环金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的金融发展,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健康、快速、持续且与人文、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金融运行状态和金融成长过程。和谐的金融发展要处理好金融生态、科学金融与循环金融三个方面的关系:金融生态是金融和谐发展的约束条件;科学金融是金融和谐发展的基本道路;循环金融是金融和谐发展的模式选择。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和谐金融体。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既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金融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弱势群体金融支持的途径在于制度创新与业务产品创新.同时,需要在法律制度、金融环境、信用体系以及财税政策方面提供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3.
金融平民化是指平民享有金融资源及其权益的制度性安排。金融平民化的核心理念是以金融经济规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政治的和谐、进步、文明。同时,通过社会的稳定和谐保障金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中国现行社会制度条件下,金融平民化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和作用。中国应当通过广泛的金融教育,使社会相关层面牢固树立“金融平民化”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完善金融政策法规,调整改革金融体制机制,转变金融服务方式,持续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并积极实施支持金融平民化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的情况看,天津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制度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更好的改善天津市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天津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银川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金融生态的稳定性对宁夏经济乃至周边省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融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完善的金融决策体系是保证金融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科学化的金融决策程序是决定金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建设科学化的金融决策体系,并按照科学金融决策程序进行决策,以期达到构建和谐金融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金融模式呈多样化,以股份制农地金融公司模式、农地抵押合作社+政策银行模式、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农地金融模式、商业银行主导的农地金融模式和信托公司主导+证券化农地金融模式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开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满足农村土地金融需求而进行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差异性。为此,以当前我国5个主要农村土地金融模式为绩效评价对象,选择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案例对象进行实地调查,立足于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相关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原则,经济绩效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及农业产业发展3个方面选择指标,社会绩效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村土地生态环境2个方面选择指标,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样本数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评价,分析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绩效,从而提出农村土地金融服务机制优化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引发金融脆弱性的生成机理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建立稳健、和谐的金融稳定制度不仅是防范脆弱性的需要,也是我国逐步推行金融经济国际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剖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农村法制环境建设,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反金融犯罪法制建设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犯罪是“理性犯罪”,其犯罪动机和犯罪决意都是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从法学的观点看,金融犯罪是在给定的社会金融法制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我国当代反金融犯罪的法制(包括金融犯罪之预防和惩治法制)还有一定的缺陷,给金融犯罪的实施客观上留下了机会,或者对金融犯罪心理起到了负面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反金融犯罪法制需要建设,而且重点是刑法建设,主要是罪网建设和刑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是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有力保证,是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的心理条件,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是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它营造和谐心理的自然环境、和谐心理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心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契合和谐社会的本质,企业文化的功能凸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企业内部整体和谐的动力和保障,也是推进企业与外部广泛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和谐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格类型的三种范式为理论依据,论述了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教育和谐与依法治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教育法治是教育和谐的保障。面对生态、资源、环境全面恶化,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怀疑,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治理乏术等问题,认为高校教育和谐与依法治校二者相制约而存在,相辅佐而发展。依法治校要回应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导入自尊自律、对接"三个文明",把和谐社会的主题融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中,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逐步实现人和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和教育制度的和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学术氛围的和谐以及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和谐。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以及人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意义非同一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需要运用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从三个方面努力实现校园的和谐:一是校园的人际和谐,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校园的环境和谐,即校园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和谐;三是校园的管理和谐。践行儒家和谐思想,可以达到实现整体校园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的和谐思想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他在理论和实践中特别强调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经济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他认为:在身心和谐方面,应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稳定的情绪,并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在人际和谐方面,应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在经济和谐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间的比重协调,不能急躁冒进;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应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案例剖析说明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实现生态和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的重要因素应是提升公民公德素质,必须用人类的自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和谐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必须通过构建和谐央地关系、和谐党政关系、和谐党群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阶层关系、和谐民族政治关系,实现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三者的和谐,从而达成民族地区政治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除此别无捷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要着力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要着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三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四要着力推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工程。  相似文献   

20.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既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企业内部整体和谐的动力和保障,也是推进企业与外部广泛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