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它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反思的理论总结,但反过来,它又启迪和指导着人们时幽深的历史获得一种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不仅扫清了历史的阴霾,同时,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古人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提倡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即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考察历史的发展,而并未强调和限制用何种具体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领域内所有的问题.唯物史观并不存在阶级的局限,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偏见;而是探索的方舟,是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把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所发挥的这一思想,应用到艺术典型问题的认识上,至少在两点上可以使我们受到启发: 首先,不应当静止地停留在对典型问题作经验性现象性的总结上,而应以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文学艺术中这一美学现象。其次,上述的历史发展观又告诉我们,不应当只把典型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中国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对现代性的讨论尤其重要.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是人们认识问题设定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断裂,也存在着联系.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概念化的过程,或者一个不断叙述的过程.而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无一不以现在的认识为根据.例如我们今天谈论中国古代历史,必然以今天的认识和今天的话语来谈,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古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它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反思的理论总结,但反过来,它又启迪和指导着人们对幽深的历史获得一种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不仅扫清了历史的阴霾,同时,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古人所走过的足迹。我们提倡对历史研究的态度——即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考察历史的发展,而并未强调和限制用何种具体的理论去研究历史领域内所有的问题。唯物史观并不存在阶级的局限,它不是迷信,也不是偏见;而是探索的方舟,是解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要求我们:观察现实,应当有历史感;研究历史,应当有现实感。为了理解现实,必要追溯它的历史;而我们清理过去,又总是为了开拓未来。对于当前的改革,也应作如是观。当前,当你站在珞珈山上,抬头四望,你所看到的再不是“烟雨莽苍苍”的景色,而是神州大地一派生机,全中国热气腾腾。席卷全国的改革浪潮,正冲击着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工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被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达到武装群众的目的。应着重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从国际、国内、思想文化理论三个层面,揭示我国目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所面临的思想文化环境及其所具备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要求我们:观察现实,应当有历史感;研究历史,应当有现实感。为了理解现实,必要追溯它的历史;而我们清理过去,又总是为了开拓未来。对于当前的改革,也应作如是观。当前,当你站在珞珈山上,抬头四望,你所看到的再不是“烟雨莽苍苍”的景色,而是神州大地一派生机,全中国热气腾腾。席卷全国的改革浪潮,正冲击着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工厂、每一个课堂、每一个人的灵魂。这次改革浪潮,是从农村掀起的,人们不确切地比作“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其实不如说这股冲击波是从我们民族最深厚、最广阔的底层迸发出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现阶段有两个特色加强我们把人类当作整体来看待:第一特色是政治的。维持和平必须依靠人类全体的力量。政治计划不深入人心便毫无用处。第二特色是人们认为他们的系统理论不是确定不移的。当代主要的变化应当包括教育里相应的变化。教育的长远目的应当是:把人们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对生活的奥秘作出有想象的反应。首先谈技术。与其教得很狭隘,不如教授技术背后的原理,并且培养一般的机器感。这才是具有自由教育性质的职业教育。再谈知识。基本知识对技术进步是必要的,没有基本知识,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和宇宙。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富有新的生命力的普通教育:掌握写读算三门基本技能,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事实和方法,以及具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感。过多而过早的专业化使得真正够好的普通教育难以实现。我们要培养青年在迅速变化的技术环境里起作用,并且使我们的工业社会自由教育化。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得青年人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在进化着的物种,人类应当按照他对自己的作为的自觉意识而变化。这样技术性技能就和教育的广大目的连接起来了。我们的任务是使青年社会化以适合于这个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教育的第三个长远目的是给青年一个世界观。我们要有这些主要观念:青年是什么?人类是什么?人类怎样适应宇宙?这些观念帮助青年认识生活并且看到生活的整体。人道主义者所要求的一种教育,以知识为教材,对生活作道德的和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并以人类进化为主题,对于二十世纪是特别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苏联哲学的认识几经变化,苏联哲学的历史肖像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目中所留下的影像是不一样的。苏联哲学的历史影像屡遭世人所“误会”。历史的意义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作出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巨大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个严整的科学体系的实质,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概括地加以规定。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在深化,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主要出现过哪些定义?这些定义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应当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定义更加科学化?这里想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历史进化论,是康有为早期社会政治改革思想的基本支柱,也被视为康有为早期社会政治改革思想近代性或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在早期康有为看来,进化是贯穿人类迄今所认识的整个宇宙运动过程及人类历史过程的一大特性.康氏有关进化思想,受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直接影响;同时,康氏发掘并创造性地阐释了早期儒学中的"三统之法"、"三世之义".康有为极力张扬进化论,在于说明和改变现实中国落后于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决定》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问题如果从空想社会主义算起,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同时,历史已表明,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实践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只要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没有完结,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过程也就不会终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直至共产主义的到来,可以说,人民始终处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过程之中。所不同者,只是在于这种认识的自觉性如何,正确性如何。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探索着社会主义的真理,近三十多年来,我们又在实践中不断对社会主义进行着再认识。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社会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伦理是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对文化本身还是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文化伦理作为一种规制手段和新秩序的基石应当受到重视.艺术大众化促进了文化权利的平等,同时也产生了大众文化伦理价值缺失的弊端.文化伦理应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状态,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规制文化消费和市场乱象.构建大众文化伦理价值体系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也要吸收国外大众文化伦理的精髓.在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精神领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不公平问题历来为人们所斥责,缘起于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从社会历史视域中正确区分社会不公平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只有把社会不公平放在社会历史的视域中,我们才能认识所遭遇到的社会不公平可以在制度层面上区分为制度内的不公平和制度外的不公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不公平在社会历史视域中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15.
宋初的科举制度改革促进了“士绅/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士绅阶层开始以天下为己任,将儒家道德理想普及于民间社会,即通过基层自治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进而在国家/士绅/民众共享和认同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三合一”的“民族命运共同体”,而贯穿其中的“道德契约”认同逻辑在协调民众/国家之间关系的“顶层认同”和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关系的“底层认同”中均显示出其历史合理性.重新梳理和认识传统的核心价值认同模式以及当代转型,正确对待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应当成为当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和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认识需要在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采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以及客体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建设,更好地指导实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这一价值体系为执政党所选择和认可,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所追求和信仰,同时能够主导社会价值,成为社会成员精神追求的核心和灵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巩固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探索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新方法,努力实现理论建设向实践建设、价值评价向行为准则、规则规范向行为示范"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当前的比较文化研究虽然方兴未艾 ,但实际上处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在这个研究领域里 ,任性、偶然性和肤浅性支配着一切。比较文化研究要上升为科学 ,就应当从生存论的本体论着手 ,对这一研究的前提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归根到底 ,比较文化研究乃是生存意向在精神领域里的展现 ,正是这种生存意向决定着对被比较的文化对象的选择。深入的反思还向我们显示出当今世界存在的三大价值体系——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价值体系。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 ,现代性的价值体系是主导性的价值体系 ,而前现代和后现代的价值体系则是扰动性的价值体系。只有自觉地把现代性的价值体系作为价值预设 ,比较文化研究才能摆脱任性、偶然性和肤浅性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在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城乡居民长久的文化心理也塑造了城乡居民不同的人格、思想和情感,因而在价值体系与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城乡文化交流.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有着自身的文化进化,从文化进化中寻求一条城乡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来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共产主义的价值体系.而雷锋精神则是这种价值体系集中的生动的体现.它哺育了几代人,曾经使我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成为凝聚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然而,在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曲折中,雷锋精神在我国曾一度失落.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