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在战国时代东胡人即已相当活跃。后为匈奴单于冒顿(公元前209—174年)所破,余类被迫离开蒙古草原,一支保乌桓山,一支保鲜卑山,故以为号。乌桓臣伏匈奴约百年,岁输牛马羊皮(见《后汉书·卷九十》)。直至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动静(同上)。以乌桓为代表的操蒙古语的东胡人又重新出现在靠近中国的故地。 鲜卑人的命运则稍有不同。他们出现在今蒙古境内和中国边境地区,并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而是采取逐渐自然迁徙的办法。自从在鲜卑山定居以后,鲜卑一直与乌桓为邻,很少与中国交往(见《后汉书·卷九十》)。可见,鲜卑人当时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后来,鲜卑人逐渐南移,并在光武帝统治时期(公  相似文献   

2.
我国傈僳族古代史的研究,因汉文献记载甚少,建国以来,多以间接取证探索。由于研究困难,涉足以此的学人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傈僳族志》、《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傈僳语简志》;以及事涉傈僳族古代史考校专著《云南志校释》等,七八种国家级的有关傈僳族史志方面的重要著作,均将唐代傈僳族称谓“粟栗”倒误讹夺为后世之“栗  相似文献   

3.
《魏书·西域传》载天山腹地有乌孙与悦般两国。乌孙之名已见于《史记》,而悦般国名首见于《魏书》。《魏书·西域传》虽将乌孙与悦般分别记为两国,但却留下了许多疑点,详加推究,不得不使人认为悦般即是乌孙,两国实为一国。现说如下。 一、赤谷城同为乌孙、悦般之都城 公元前130年左右,乌孙昆莫由今天山东部西迁至伊犁河、纳伦河流域。至公元前126年后不久,摆脱了匈奴的直接统治,对匈奴“取羁属,不肯往朝会”,成为独立的乌孙国。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又据《魏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统,尤其是民间文学,很早就引起各民族文人学士的注意。一些民族很早就出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书面抄本并流传后世,一些杰出的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有作品乃至文集传世。例如,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所载的《越人歌》就是公元前500余年时的古越人(南方少数民族)所创作的民歌。又如《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白狼王歌》则是汉代一个氐羌人部落所作。可见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收集记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作为一项有意识推动的事业,则是在1949年之后。20世纪50年代,在大陆开展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柔然族与其他所有蒙古住民一样,是狩猎畜牧的民族。这一点可通过下述史料记载得到考证。“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其土地深山则当夏积雪,平地则极望数千里,野无青草,地气寒凉,马牛龁枯啖雪,自然肥健。”(《宋书·索虏传》芮芮条)“芮芮逐水草……马畜丁肥。”(《南齐书·芮芮虏传》)可汗“阿那玻起而言曰:‘臣之先,逐草放牧,遂居漠北。’”(《魏书·蠕蠕传》)《魏书·蠕蠕传》在记载当时依存于阴山北麓的纥突邻部族的柔然部族的情形时说:“岁贡马畜貂(犭内)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这段记载不外乎说明,他们根据冬夏季节的不同,游移于漠北与漠南之间,进行狩猎以及畜牧活动。此外,北魏尚书崔浩就柔然游牧的情形向北魏世祖这样说道:“漠北  相似文献   

6.
近日,著名考古工作者、蒙古学研究专家王大方,对呼和浩特市东郊丰州古城白塔和阴山文物古迹的考古研究有惊人发现,呼和浩特的很多地方符合《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有关记载。成书于13世纪的该书,是目前所知最早记录西方人到中国的文献资料,但学术界一直怀疑其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早期汉、藏文史籍有关元代帝师的记载,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了17世纪蒙古编年史书(这里主要指罗桑丹津《黄金史》、佚名《黄史》、萨冈·扯臣·黄台吉《蒙古河流》等几都蒙古文史书)所载蒙古元时期历任供养喇嘛,认为这些喇嘛大多都与史实不符,可能就是为了在蒙古地区传播黄教而编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5千年之久.中国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思想领域,少数民族更有很多成就居于前列.早在汉代,西域的焉耆、龟兹、于阗等地少数民族便有了拼音文字.汉族的语言文字中有不少是从少数民族语文词汇中吸收过来的.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穆哈默德·喀什噶尔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长诗《福乐智慧》等,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学术价值闻名于世,很早就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学者的重视.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是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  相似文献   

9.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类学家之一,其著作今天被人们广泛阅读。他于1851年出版的《易洛魁联盟》,在与后来大多数描述这些印第安人的民族志进行衡量之后,仍旧是最好的描述易洛魁社会文化的专著。他于1871年出版的《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确立了所有人类学研究中最深奥的课题:亲属关系,以及某些人认为的社会人类学本身。他的《古代社会》(1877年)后来引起了同时代的卡尔·马克思的注意,后者对摩尔根的兴趣在其去世以后通过弗雷德里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隆重推 出了一套系列丛书--《民歌·中国》。该书一套6部,分别为《民歌故事集》 (上·下)、《原生态民歌集》(上·下)、《亲历民歌之旅》、《声音博物馆》。这套 《民歌·中国》丛书的出版,始自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专栏。 《民歌·中国》栏目的节目以《民歌故事》、《民歌谚语》、《原生圆梦》、《声 音博物馆》、《民歌TV》5个版块构成。自2004年3月29日《民歌·中国》开播 到同年9月,该栏目已录制了32个地域、地区的700多位原生态歌手的近1000 首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近一年后,在栏目组的辛勤工作和各有关方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