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芳  纪富贵 《云梦学刊》2013,(3):130-133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为厚实的文化基础,应认识到单一的文化难以催生文化创意,因此,有必要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以自由知识为核心的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从个人创新、技能或者天赋之中获取发展的企业,以及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既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谐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分析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就业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为今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疆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教育应当提高认识,政策驱动;主动联姻,按需培养;注重区域文化特色教育,突出“新疆创造”;强化大学生设计服务社会意识,增强品牌设计能力;结合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实际,开设设计管理课程;建立校外专家团队,形成长效咨询与讲学、交流机制;着力创建信息设计相关专业,跟上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对比研究,反思当下大学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运用“冰山素质论”对文化创意人才智能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具有“abc”复合型智能结构文化创意人才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创意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创意人才的普遍短缺,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握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的生长规律与集聚特性,在创意人才的培育上树立“国家战略”,打造吸引国际创意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平台,尽快构建起中国创意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6.
创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地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研究当前地方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不足,提出了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模式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对地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设计教育创新在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与设计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目前的设计教育不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提出湖南设计教育服务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从三个方面来培养设计创新人才:以地域文化研究为教学内容;整合式设计教育方法;产学研合作办学。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必然要求确立其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从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对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估量,制定相当长时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宏观的战略构想、微观的文化创意、战略重点与战略目标、主要对策等,这是一个总体纲要,是带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规律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的主要增值部分在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来自于文化资源的平台,却又具有独特的规律.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大国,面临着如何通过文化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对文化创意意蕴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是由有意识的主体在已有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受某些动机的激励,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以及科学技术等各种手段所创造出来的创造性成果.文化创意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对应干文化的四个层面,文化创意也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层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审视文化创意应具有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1.
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热潮方兴未艾,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又面临创意人才匮乏等挑战。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地依赖人的知识、思维和创意等,因此创意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殊性,政策制度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人体因素等都会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吸引与集聚。为了保证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各地区新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打造适合创意人才发展的环境、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等对于吸引和留住创意人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为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在产业延伸转移、项目合作对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推进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对京津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比较,可以从加强区域联合,形成新的合作机制;实行分层管理,强化产业示范集聚区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区域关联度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福建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对其他行业有着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较为薄弱,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江西为例探讨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型的产业形态,发展需要大量有智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及时认清我国创意生产者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人才明显不足的现状,制定符合我国该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与各类教育文化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要建立起高校对该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孵化器",发挥教育培训的作用,从而构建起多样、完整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人才的特点在于依靠知识、智慧和创造力这一无形资本创造财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文化创意人才表现出一种地域集聚现象,他们大都聚集在一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而且出现不同层级的划分,表明文化创意活动对城市具有较高的依附性。从职业特征来看,从事文化创意工作的人士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他们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以群体的方式聚集在这些城市,因为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会为创意工作带来各种发展机会,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地域集聚与环境要素具有密切关系,那些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基本条件,也就是环境要素较为完备,如资源、知识、技术、金融、交通、通讯、市场、设施等,可以有效吸引各种优秀创意人才大量涌入,形成环境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之间的互动。环境要素越充分、越优越,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业已融入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企业艺术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艺术创意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摆脱利润低谷,而且能促进企业在价值链中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推动我国产业的结构升级,为正在努力摆脱高能耗、高投入走向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中国企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突围"之路。艺术创意一方面为企业在品牌战略中摆脱同质化竞争提供有力武器,为新产品衍生等创造更多机会,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国家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带动消费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扩大了艺术的审美泛化功能,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忠 《兰州学刊》2008,(8):162-164
对文化创意产业(或日创意产业)应作出如下定义: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文化产业意义不同,在内涵与外延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与重叠。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即:我国的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  相似文献   

20.
孙晓春  雷鸣  蔡晶 《兰州学刊》2013,(3):182-186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研究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提高地方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对于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目前,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体制改革缓慢、市场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人才缺失等制约因素。黑龙江省应采用充分利用资源、加快机制改革、推动文化聚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