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的王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美育的特殊使命就在于通过美消除理性对感性的压抑,恢复感性的权利,促进人性中对立要素之间的和谐。席勒对人性分裂的分析,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对人的感性的重视等审美现代性话语,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三个王国 席勒的《美育书简》对人类史的发展,采取了纵向比较的方法,简单 明快地表述他的有关三个王国的观点,他在最后一封信中说;“在力量的可 怕王国中以及在法则神圣的王国中,审美的创造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外观的愉快的王国”(《美育书简》第146页,下引此书不另注)。 席勒认为,人类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三个王国。他在第二十四封信中写道:“区别出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或阶段,不论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若要实现自己的全部使命,都必然要以一定顺序经历这些价段。由于外界事物的影响或个人的自由随意性等偶然…  相似文献   

3.
康德与席勒审美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人性的理论构架、审美主义的建构和批判精神三个方面比较了康德与席勒的审美主义思想,认为席勒取消了康德审美主义的限度并把审美视为人的理想本质,从而开启了现代美学的社会文化批判之门。  相似文献   

4.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199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本“战后新文学界的旗手”、战后一代派的代表作家大江健三郎(下简称大江),其主要理由是:通晓西方现代派传统的大江,开拓出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  相似文献   

5.
江春媛 《社科纵横》2013,(1):270-271
审美愉悦是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实际,思考当下意义,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读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这需要读者去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象征寓意和主题意义等等,分析的过程是读者走进作家作品的方式。一部作品的成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小说美学的视角,通过对理查德·赖特《土生子》的赏析,探讨赖特的写作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凸显《土生子》背后的美学意义,指出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土生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画 《学术交流》2007,(4):169-171
《漱玉词》之所以在历代读者心目中产生巨大的审美冲击力,在于李清照以准确传神的特征点染、塑造了性格鲜明、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并使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有机结合,在屡见不鲜的题材中,化腐朽为神奇,开掘出优美动人、曲折回环的艺术境界,从生活中提炼生动质朴、明白晓畅的口语入词,形成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由此,使《漱玉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自然清新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7.
审美体验的本体阐释潘知常本文对审美体验的理论根源、历史根源和逻辑根源作了深入本体论的阐释,揭示了审美体验的根本性质来源于世界的意义性,它可以克服认识经验的局限而超越世界。文章认为,认识经验满足的是精神与外在物之间的协调、平衡的关系,审美体验则只顺从心...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在其文本中展开了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语境,这两种文化语境在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相互交融与碰撞,形成了该作品独特的反讽式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为文本结构的反讽特征、人物性格的反讽特征以及语言形式的反讽特征。这种反讽式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百感难言的情感张力和丰富的审美文化内蕴,其历史的真实性在今天的现实境遇中仍然具有启思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锦瑟》诗的审美论析唐嘉荣一、朦胧美与朦胧意境中国探究美者,早有“美在距离”之说,而距离美就包含在朦胧美的氛围之中,朦胧美是隔与不隔之间适度的距离美。李商隐的《锦瑟》诗就包含了这种距离美所体现的朦胧美。诗里即显现了生动的形象,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媒介化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媒介化即大众媒介成为审美活动的阐释中介,是审美泛化与文化工业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便利,为大学生审美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手段;它另一方面又对传统审美所积淀的游戏法则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11.
论《世说新语》语言的时代风格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凡是阅读过《世说》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为其才藻的新奇、语汇的隽美而倾倒,并深深为之叹赏。这种永恒的艺术魅力,来自作品语言的独创性,那就是极鲜活的时代风格和多层面的审美特征。1《世说》以潇洒优雅的文笔毕现了魏晋世...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革命人民极其悲痛地悼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的时刻,我们这些当年的红卫兵、今日的工农兵学员无限缅怀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一遍又一遍地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长期教导和要读点鲁迅的谆谆教诲,感到无比亲切、意义重大。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读了新近发现的鲁迅于一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写给一位友人的亲笔书简,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 这封书简,是至今发现的鲁迅书信中最早的一封。它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鲁迅当时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激情,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对资产阶级教…  相似文献   

13.
苏宏斌 《浙江学刊》2001,5(3):77-82
本文认为,审美体验的根本特点是主体与对象始终处于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状态,它既是主体心理感受的发展过程,也是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把审美体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其中,呈现阶段就是主体通过感知等意识活动使审美对象初步地呈现出来,不过由此获得的还只是原初的体验材料;构成阶段则是主体以这些体验材料为依据,通过想象力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评价阶段则是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标准,对审美对象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徐明 《学术交流》2002,(4):148-150
《资本论》是人类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的发展及比较法的应用,是将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一次有益尝试,以达到教者、学者共同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姜相志 《学术交流》2004,(12):172-174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论,是古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宝。对于它的学习与研究,理论界更多的是关注其传授知识的层面,而对其给以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影响的层面却少有探究。其实,《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基本规律及教师的职责与素质,它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清文  李志辉 《学术交流》2003,(11):144-147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受经学思想的浸染,王逸的<楚辞章句>也遵循经学的思维模式,采取依经而论的话语方式,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品格.然而汉代文学走向自觉的发展趋势,也促使王逸在对屈骚的注释与品评中,不仅承继刘安、司马迁,阐扬屈原"发愤抒情"思想,而且更是刻意褒扬屈原的个体性情,井对屈骚的艺术特征给予全面的审美阐释,为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来美国右翼思想的传统派和自由意志派的各种代言人都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大多数美国人的感情实际上倾向于“保守”,持这类观点的人往往把美国社会中的反对新政者同支持新政者中间的稳健派联在一起,从而把那些依然信奉宗教和道德标准,同时又对祖国保持忠诚感的人也包括在其中。新多数派的代表人物已用冲淡同美国右翼思想有关联的易于引  相似文献   

19.
《审美经验现象学》是杜弗莱纳全面、系统阐述其现象学美学观点的重要著作,是当代西方现象学美学公认的代表性著作。他的主旨在于强调感觉和知觉的意义,以便为审美经验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本书已收入陆梅林、程代熙主编的《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将全文翻译出版。这里刊出的是该书引言的摘要。  相似文献   

20.
李衍柱 《阅江学刊》2010,(4):135-142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大的革新是精神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文明史观与创作理念的颠覆性和挑战性;二,文史哲交融的大文学观,将议论、历史考评文字作为小说构成要素;三,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历史起点,形成和确立了"历史发展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审美判断,形象地呈现了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轨迹。作者对议论思辨、考证文字的运用,成为《大秦帝国》这一充满生命气息的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有些繁多的考证文字和图示,容易冲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予读者的审美意味;最后的"祭秦论"部分,在与整部作品的情感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性、人物事件的连贯性与加深、提高、升华作品的历史哲学意味方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只能作为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存在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