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万里评价中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是他和江西诗派的关系。在其身后,他曾一度被视作江西诗派后期的领袖与传人。刘克庄说:“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诚斋稍后出,临济德山也。”(《茶山诚斋诗选序》)王迈说:“江西社里黄陈远,直下推渠作社魁。”(《山中读诚斋诗》)不过,这种哄抬与攀附历来也为人所诟病。但后来的翻案者,基于对江西派的偏见,又往往引杨万里尽焚学江西体旧作一事为证据,硬将他置于江西诗派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临江,《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注为今江西清江县。这是不对的。临江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为汉代巴郡所辖县,治所在今四川忠县。《旧唐书·地理志》谓:“临江,汉县,属巴郡……贞观八年改临江为忠州,治于此县。”因此唐代临江仍在今四川忠县。江西清江之临江建于宋。《宋史·地理志》记:“临江军……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何许人也?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见十三所高校编的《中国文学史》及中学语文课本)二、陶渊明是“浔阳郡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见廖仲安《陶渊明》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三、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见《庐山历代诗选》第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四、陶渊明之“旧居”今为九江县马回岭公社马头大队之属境”。(见庄云新《面阳山陶靖节先生墓祠初考》,《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4期。)五、陶渊明是“栗树铺”人。(见邓钟伯《陶渊明故里说》,《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4.
刘壎诗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诗学主潮为“举世宗唐”,江西诗论家却是其中颇为特殊的一支,他们上承江西统系,探索唐、宋诗之渊承,成为“宗唐得古”思潮下较温和的“折衷唐宋”派,刘壎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刘壎的诗学思想有两大关键:一是“折衷唐宋”,二是以“四层次”论诗,其诗学思想受陆九渊心学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陈后山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在北宋末年诗坛上,他与黄山谷齐名,号曰“黄陈”。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以个人风格划分诗体,就有“后山体”之说,并解释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此所谓“自体”,正是指后山诗歌的个人风格,而瘦硬通神,便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方回就曾指出:“淡中藏美丽,虚处着功夫,力能排天斡地,此后山诗也。”又说:“后山诗瘦铁屈蟠,海底珊瑚枝不足以喻其深劲。”诗歌的瘦硬通神之美,主要是指诗歌句法生硬拗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简洁奥峭、深雄劲健的风格,江西诗派历来以此为能,唐宋诗风之别,很大程度上也正体现在此。正  相似文献   

6.
江西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大余授学二程 ,并创立理学学说 ;江西也是理学集大成之地 ,婺源人朱熹在江西做官 ,并在白鹿洞书院等地传授理学 ,丰富并完善他的理学理论 ;明代 ,王阳明在江西把理学推向新阶段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赣州刊刻出来的 ,主要观点“致良知”是在赣州完善的。有宋以来 ,江西诞生了一大批理学家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诗人、诗论家吕本中 ,出身学术世家 ,喜结交诗友。在南北宋之际 ,吕本中率先高标江西诗社宗派旗帜 ,提出“活法”和“悟入”说 ,补充与完善了江西派诗论。吕本中存世的近千首诗中 ,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反映“靖康之变”的伤时感乱之作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江西诗派”命名的吕本中在其《紫薇诗话》中称许黄诗“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转引自中华书局七八年版《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卷)。这话虽未免带有偏爱,但求变求新,自成一家,的确是黄庭坚诗歌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可说是黄诗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正史明载“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然自宋以来,屡有谓居处江西宜丰县城东二十里的秀溪陶氏,乃渊明幼子佟之嗣,进而溯及渊明“始家宜丰”,故近现代竟有学者呼吁改渊明之籍隶宜丰。对此,笔者匪敢苟同,谨以浅陋之识,聊匡世说之谬。  相似文献   

10.
均工夫役是明初徭役中的一个项目。日本山根幸夫氏曾做过专门研究。但我认为:均工夫在推行中的一些问题,仍应进一步加以探讨。均工夫役的推行地区,仅见于《明太祖实录》中所记载的三条诏令: 卷廿六:洪武元年二月乙丑,“命中书省议役法。上以立国之初,经营兴作,必资民力,恐役及贫民,乃命中书省验田出夫。于是省臣奏议: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名曰均工夫。直隶应天等十八府州及江西饶州、九江、南康三府计田三十五万七千二百六十九顷,出夫如田之数,遇有兴作,于农隙用之。”卷五四:洪武三年秋七月辛卯,“命编置直隶应天等十八府州及江西九江、饶州、南康  相似文献   

11.
江西诗派从北宋黄庭坚开始,诗学主张就受到黄龙宗机锋“活句”思想的启发,从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句法”,到吕本中的“活法”,乃至整个江西诗派的诗风,都与黄龙宗“触目菩提”的宗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元朝中央实行了一系列对南方士人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决策和用人制度,这些政治措施成为江西士风、文风变化的风向标。江西士风随元廷政治发生的变化,集中反映为出仕之风、科举之风、出游之风。元廷政治也使元代江西文学风貌发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颂美元廷思想的流露、江西文士融入京师文坛、江西文风从奇崛向平易转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各类权威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多认为陆游《读近人诗》批评了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雕琢奇险之病.然而,黄庭坚论诗亦反对雕琢奇险之风,他作诗以生新瘦硬著称,以其为宗的江西诗派更有汗漫无禁之病,与雕琢之风不可相提并论.此诗批评对象应是以字斟句酌为能事的四灵诗人.今人对此诗的误读缘于对“蟹螯蛤柱”一语的理解,还原此诗的原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陆游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棚民,是明中叶后,主要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流民。“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①,据雍正二年清查,通省十三府,“除九江、南康、抚州、建昌四府无棚民外,九府共计一万五千余户。”②乾隆年间,赣州府定南县,因“广东无籍穷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③升县为厅。乾隆以后,江西棚民大规模的流徒已不见史载。本文所论仅限于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定居及由此而来的土客籍融合和矛盾这一侧面。其目的有二:一是从棚民入籍、土客籍融合看棚民的流徙对近现代江西居民构成的影响;二是为近现代史上江西土客籍矛盾追溯它的历史渊源。不当之处,还望史学界前辈指正.  相似文献   

15.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设置江州刺史。其治所起初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来或治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或治半洲城(今九江市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后,改柴桑县为寻阳县,治所在湓口城(今九江市),从此定治于此。可见六朝时期的江州,其中心地区在今江西南昌市与九江市一带,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西、福建两省及湖北省之东南、湖南省之东部的广大地区,故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江州的形成始于东吴的经营江州的形成,本身就与六朝时期南北对峙,南方政权以长江天堑为防线,以抵御北方军队南下有密切关系。东吴时期,虽然还没有设置江州,但孙吴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却是由来已久。如: 江州之治所寻阳,本为县名,史称“因水名县,水南注江”,两汉时属庐江郡,东吴时属蕲春郡,其旧县在江北。如《通鉴》魏黄初七年(226年)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北伐战争的进程为线索,论述了江西战场的重要地位和当时形势,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攻守策略和我军致胜之因。同时,把江西战场置于北伐战争的全局来考察,对战争初期的两个主要战场───江西战场和两湖战场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突出了江西战场的重大作用,针对“两湖战场第一,江西战场第二”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曾说:“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①张方平对王安石“孔孟后无人”之问,历举江西马大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诸人,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②自宋以降,禅宗几乎笼罩佛门。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结构中,虽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仍顽强地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在个人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8.
方回论诗,强调以“格高”为第一,并以“格”之高下为评诗的标准,对“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最为推崇。在技巧论方面,方回特别注重“响字”、“活句”、“拗字”和“变体”等法则,提出了许多精当的见解。方回诗学理论中的风格论和技巧论,对“江西诗派”的诗律学体系是一个改造与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一字之误     
最近,我重温了毛泽东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到文中有一处地名与史实不符,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2页第17~20行说:“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  相似文献   

20.
我校罗传奇教授和吴云生副教授(现在南昌大学任教)合著的《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新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二位先生多年来研究王安石教育思想的新成果,也是列入国家“八五”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江西古代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专著。 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临川这块沃土孕育出众多的文化名人、艺术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