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文学典型内涵不断在发展,但是通过人物性格的认识,实现从个别、有限到一般、无限的超越。始终是其恒定不变的审美机制;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生产,文学典型显中求隐,在宣扬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暴露着被其遮蔽的真相。在对异化现实的否定、超验理想的营构过程中,文学典型可以重塑人的新感性、提升人的新境界。只要密切关注人现实的生存境遇,推动事物主要特征表现的陌生化,文学典型会不断创新,永葆魅力。  相似文献   

2.
典型问题曾经被视为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曾经就典型问题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讨论,涉及典型的内涵、典型的共性与个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等。清末民初,王国维和吕思勉等人已经涉及了典型观念。在我国,最早直接使用"典型"和"典型人物"这个概念的是鲁迅。典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有着重要的关系。1936年胡风和周扬有关典型的讨论成为典型概念传播的一个重要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人物成为了文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认为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理解。新时期,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规范挑战和替代现实主义文学规范,同时也发生了一个"典型"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崩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典型论属于传统的理性主义范畴,高尔基的典型论是他全部文艺思想的核心,它建立在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能够使人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现实这样一个反映论—认识论的文学观念基础上。对于20-3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现代中国文论而言,典型论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周、胡之争的焦点即是典型的共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定。讨论着文学的阶级性、党性、革命文学与国防文学,伴随着救亡的马克思主义而进入中国的典型说,不可避免地成为武器,被理解、被阐释为阶级性的代表,从而迅速在现代中国文论中定格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和美的规律的理论,照亮了蔡仪先生的美学之路。典型的规律和美的规律的统一构成蔡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在艺术美与文学美的创造中,特别是在叙事文学与造型艺术美的创造中,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的统一是具有真理性的。由于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典型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规律又是发展的,多层次的,具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区别,因此在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的典型是美的,但丑的、恶的、假的事物的典型,则不能说是美的,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又有其不同一的一面。蔡仪先生美学思想的批判精神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方法论原则,自有其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审视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艺术典型的弱化和缺失.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小说公共空间的萎缩;人物塑造的平面化与价值维度的消解;读者接受史与文学讲授的隐性断裂.重提艺术典型,并非又绕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话语中去,要作家去恪守创作陈规,而是着眼于当下文学中写人不足的倾向,通过对中国小说近二十年来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整体现照,探讨由艺术典型的弱化与缺失所引发的一因多果的问题,诸如与此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衰退、文学阅读的式微、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浮泛化等相关现象,强调重视这一问题对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时文学"典型"的一系列论述占有重要地位.典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或艺术尺度,而是一个更偏重认知功能的文学范畴,其认知的对象、范围和思维方式,是由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特定的认知模式决定的.在现实主义思潮消退之后,典型的观念在现代认识型解体、意识形态观念改变的语境里近乎消亡.但是"反映现实"这一文学精神却不会消失,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在未来形形色色的文学思潮中发现反映着其意识形态话语特征的、嬗变着的、广义的"无边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在瞿秋白的译作中,所占比重最大、选择资料最全面、涉及面最广泛的是高尔基的作品。对于1930年前后的中国左翼文坛而言,高尔基及其作品的典范性对中国革命作家和革命文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高尔基的精神和作品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高尔基成为无产阶级作家的理想化身,其作品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最佳范本。从范本译介、思想解读、文论阐释三个方面,瞿秋白介绍了高尔基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思想,阐发了革命作家的典型特征,探讨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观,强化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是适合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提供了最完备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核,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典型理论又展现出其独特性:既沿袭着传统的、一般的典型概念,又因为处于战时状态而富有新的内涵。厘清其理论来源、历史作用、经验得失等相关问题是提出新思考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该时期典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前,胡风在与周扬关于典型问题的争论中,坚持典型之普遍与特殊的一体论,反对将个性看成是人物自身独有的特性,这在今天似乎已成为"陈旧"的问题.但若对这一问题所掩盖的历史原初意蕴进行追问,并做进一步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分析与思考,就会发现尚未被揭示的诸种含义.胡风对共性与个性同一性的强调,意味着他反对用简单的"类"的方式去切割文学,并由此可引出"意念中的‘原型'"概念,从而表现了左翼文学理论的别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学研究中所面对的"语码危机"、"图像霸权"、"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等现象几乎都与媒介有一定的关系。在整体场域中重新审视文学所遭遇的存在之痛,在文学"通变"的参照系中寻找救赎之途。文字与图像正常的关系应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与对话,以此形成新的文化,文字与图像各有优势,应该成为支撑文化的双翼。文学要能在"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一方面创作主体可以通过文学性的坚守或与其他媒介相交通,或满足某些公众或公众的某个阶段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文学阅读主体而言,可以把文学阅读方式向其他媒介扩张,把原本属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概念,扩展到阅读一切符号(包括图像)。  相似文献   

12.
莲花崇拜(或莲花信仰)为佛教早期崇拜之一。佛教借助莲花形象以宣传佛教理论,借助莲花生物特征以阐述其义理,提供了引导教内僧众和教外信众追求的理想目标。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认真审视其发展轨迹,挖掘其基本理论中与当代社会现实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新一轮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建安风骨”是后代论者对于建安文学精神的一种独特接受和主体建构。由于建安文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情形不一, 对这一创作范式内涵的把握和阐释就必须放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进行。曹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古文学史上一直具有偶像的价值和意义。将曹植这一“文本”以及后代作家对他的“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观察,就会发现,曹植尤其是他后期文化、文学活动的典范意义并非只在辞彩等形式的方面,而是标志着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及文学创作范式的完全确立,从而成为中古文学发展方向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4.
鬼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悲悯情怀,创作了一系列带有荒诞色彩而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求真意识的小说作品,在他所构造的名为"瓦城"的文学世界里,表现了一批社会底层人物无奈选择、奋力挣扎、迷茫无助的生存图景。究其根源,主要是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导致个体心理失衡、求真意识薄弱和社会诚信度的降低。鬼子小说对社会现实、人性灵魂和知识分子弱点的剖析锐利而深刻,其唯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又使他的作品切近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起点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批评问题的致思方法 ,过去我们习惯于先验地设定文学批评有一个抽象的本质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接近和揭示这一本质的过程。但这种先验的形而上学本质论常常把研究引向对现象界存在的具体事物的抽象规定上 ,力图由此找到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抽象本质。事实证明 ,这种致思方式难以达到对感性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文学批评现象的理解。因此 ,必须将此问题的提问的方式由文学批评是什么 ,转向文学批评是如何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从本质上来说 ,文学创作是一种民间化的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作主体的民间定位 ,创作意识的民间流露 ,以及审美情趣的民间认同。这是文学的突出表征 ,既主导着文学的发展 ,也主导着文学的走向。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新潮小说家反叛传统的真实观,注重想象与虚构在创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实质上这是以"不写真实"去表现真实的真实观。其建构策略有排列组合法、嫁接转换法、粉饰伪装法和扭曲变形法。这四种创作技法从形而上层面揭示了文学真实在意识领域的存在形态。但由于其真实性过分理性化因而缺乏生命的光辉,新潮文本难以经典姿态长驻文坛。  相似文献   

18.
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主要借鉴吸收了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家们对西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在场"思想,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尚质"文艺观的回应。在继承以往有关"在场"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在场主义散文理念代表人物也有所批判和发展,并赋予了"文学在场"以一定的新的内涵。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主要体现在其核心概念"四非"说和"五性"说上。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既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散文观的消解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坚守文学的意义、真理和社会意义的主体性和现代性精神。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及其散文理念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对扭转当下文坛的一些浮泛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冯雪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化的自觉探索者。其突出贡献是他努力构建的政治倾向与文艺创作相统一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同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要求相结合为基本理念,以文艺与现实之关系为主要理论支点,以“人民力”和“主观力”的辩证统一与转换为创作力量源泉,以“文艺大众化”为努力方向,涉及到创作心理机制及典型形象的创造原则等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化了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其“鲁迅论”的批评实践得到了理论效力的检验,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体系中的不少缺憾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