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痴于情,是《聊斋志异》爱情世界中的第二境界。它炽诚感人,动及心魄。负情,是蒲松龄笔下爱情世界里最为深沉厚重的一个境界,于世人,犹觉愤然可悲,人鬼域,则更感其凄然可惨。椰榆有欲无情的衣冠禽兽,是蒲松龄所描绘的混混沌沌婚恋世界的又一领域、《聊斋》之为孤愤之书,具有着穿透时代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有关女性复仇描写的篇章,但很少有人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复仇描写类型复杂多样,复仇女性的身份属类、复仇目的、复仇方式各有其不同之处,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玉霞  张祖利 《东岳论丛》2003,24(2):116-118
《聊斋志异》全书近五百篇作品中 ,有三百多篇是笔记体 ,这些笔记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就其创作理念来看 ,更是突破了志怪小说徵实传信、粗陈梗概的传统 ,富有想象力和情境韵味 ,其艺术价值虽然不能与其传奇体小说等量齐观 ,但却是《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宋希芝 《兰州学刊》2012,(11):59-66
《聊斋志异》中反映沂蒙民俗的作品有34篇。蒲松龄能够成功采撷沂蒙民俗是由于作者非常熟悉民风民俗,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同时与作者在沂水生活时写作素材的搜集渠道有关。从民俗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来看:一方面《聊斋志异》从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展示了沂蒙民俗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沂蒙民俗素材进入《聊斋志异》,使作品更具沂蒙地域色彩,厚重了作品的内涵,拓宽了知识面,充实了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使作品达到了"风俗史"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用典是《聊斋志异》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作者蒲松龄凭借他对典故的独特领悟,破了为用典而用典的旧套,走向了贴近生活、贴近人物、贴近情节的新境界。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用典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6.
论《聊斋志异》中的士人弃儒从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的400多篇文章中有90多篇内容涉及商业经营活动。这些士人出身的商贾不似一般商人那样过分追求金钱,而多是重情重义,甚至是爱好诗文的君子即“儒商”。这些士人下海有自身迫于生计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原因。士人弃文从商壮大了商人的队伍,提高了商人队伍的素质,积累了商业资本,繁荣了当时的商品经济,对已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尤晓娟 《理论界》2008,(3):150-151
《聊斋志异》善于兼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善于把握主人公作为物和幻化为人的双重性格特点,善于从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入手,赋予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从而使《聊斋》女性形象显示着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情爱故事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叙写秀才落第的题材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隐喻是这类题材主要叙事方式。其中,叙落第伤悲,恨司衡无目,抒知己情怀,摩绝望心态是核心内容。此种形态既与作者诗词传达的真实情感相通,又显示了作者对个人人生经历一种掩饰与回避。而直接显露身份则是落第情结萦怀过重的释放。因此,隐喻寄托模式表明作者对小说是虚构叙事的理解是处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掀起了拟晋唐小说之风,一直到清末才渐渐消减,鲁迅曾用“风行数百年,模仿赞颂者甚众”来评价《聊斋志异》仿作.清末,《聊斋志异》仿作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仿作中的女性形象真实生动,成就不亚于《聊斋志异》本身,同样具有艺术吸引力.仿作中的女子或婀娜多姿,或情感丰富,言语优雅活泼,形象热辣逼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人物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12.
邓宇英 《船山学刊》2006,(4):120-123
从变形目的来看,《聊斋志异》中人类变形可归纳为摆脱困境、为道德教化、为痴狂生命、为世俗民情四种类型;从变形方式来看,有人类披上外在的皮革衣物、因果变异、精魂脱离肉体三种方式。蒲松龄通过变形艺术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主要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作者蒲松龄在广泛吸取前人的先进理念上,加上自己创造性的发展,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文坛增添了不少光辉。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空间叙事艺术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创设并利用形态丰富的拟实空间、虚幻空间的空间叙事手段,借此贯彻叙事意图,推进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性格,实现诗意叙事,使空间要素成为小说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文言小说延伸事件的功能,反映了作家对文言小说艺术表现力的发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对话在小说中具有重要功能。《聊斋志异》的经典对话言简意赅,非常成功,主要发挥着展现活动场景的摹写功能、刻画人物性格的雕塑功能、推动情节发展的拓展功能、直抒作者胸臆的点题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看,《聊斋志异》在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同和叙事的寓意等四个方面体现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搜罗散落在《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可以窥见蒲松龄吁唏感慨、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曾繁仁 《文史哲》2020,(5):5-14+165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蒲松龄《聊斋志异》在传统儒家"爱生"论基础上,由其特定的语境决定选择了"自然比人类更美"的"美生"论自然写作,并以一系列无比动人的动植物寓言形象地呈现了这一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态美学实践。中国17世纪的"美生"论自然写作的观念与20世纪加拿大卡尔松的"自然全美"有其类似之处。"自然全美",从相对的意义上,可能是片面的,但从总体上,却是一种最终的哲学指归。自然的永恒美丽与神秘魅力是无法抹杀的,这恰是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所包含的自然的部分"复魅"。蒲松龄《聊斋志异》通过艺术形象所倡导的"美生"论具有这种部分"复魅"的意义与价值,需要我们通过回顾展望人类历史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慢慢地体悟与咀嚼。《聊斋志异》这样的"自然写作"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生态美学与自然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日本作家、艺术家从各方面对《聊斋志异》元素加以挖掘利用,也借用《聊斋志异》的声誉扩大作品影响。田中贡太郎、太宰治等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充实与丰富艺术想象;战后女作家仓桥由美子等借用《聊斋志异》幻象描绘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冠以志异之名的日本小说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趣味上越来越远,多数作品以异人、异类、异境来将当下社会的人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世界观相对化,以此分散与消解现实中的苦恼,获得片刻挣脱现实枷锁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王慧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35-138
将《聊斋志异》中成就最高的 90多篇爱情故事 ,通过划分角色模式与叙事程序 ,总结出 7种叙事模式 :知己型、痴情型、完成型、资助型、离合型、契约型、欢会型。同时 ,也探讨了作者寓含其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