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芹 《经营管理者》2009,(20):11-11
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人民,是以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力。公共权力具有不同于一般权力的特征,即垄断性与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运行,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或者是公共权力主体以权谋私,便会出现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公共权力的异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影响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公众对公共管理和政府的满意程度,并最终会威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必须防止公共管理过程中权力的异化,保证公共权力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2.
效率与公正是巴尔信息不对称理论中政府干预教育的两大理论依据。效率,涉及信息问题,即消费者有关“教育”这一产品性能的信息是否完全,信息不完全导致选择的低效率,这一点在社会最低层群体中体现尤为突出。公正涉及到完全信息和平等权力(完全信息有助于做出理性选择,而平等权力对选择的实施至关重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使或应该使教育实现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效率与公正对边远地区教育来说都很缺乏。由此,巴尔从信息不对称角受对教育属性的论证,完全适用于边远地区教育公共物品属性的论证.在此框架下.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再一次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3.
<正>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影响和制约他人的行为选择来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权力生态净化是指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政府公共权力管理机构围绕权力的生成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对权力运行环境、运行方式、权力效率等权力生态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权力生态净化的状况和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态势。探索权力生态净化的意义与路径,对于确保权力运行的健康有序、廉洁高效,以及促进领导干部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过程,是指从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并进入政府政策议程开始,直至政策终结的整个政策生命周期.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能否有效实现,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权力配置密切相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为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必要的制衡机制往往被引入以确保公共权力的正确配置.然而,在现实的公共政策过程中,决策专权与执行滥权等权力错配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非常严重,扭曲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背离了公共管理活动的公益性宗旨.因而,把公共政策过程权力错配现象纳入我国政治生态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进行矫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热点。温家宝总理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将民生问题当做执政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我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政府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执政理念,同样符合社会转型期公共权力配置的经济学法则,在改善现行公共权力运行短缺、提高公共权力运行效率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策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选择,价值取向也是公共政策一个本质的规定性。公共企业政策是需要由政府所供给的一种重要公共产品。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政府管理中的公共企业政策的价值取向选择问题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企业政策的价值准则及其理论依据,并在反思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公共企业政策价值选择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为两种不同的公共行政学范式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但却又分别与其所处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本文旨在从二者的比较中分析出行政学理论范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公正与效率是理性化的现代诉讼程序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行政诉讼设立简易程序,以效率为首要价值目标,兼顾公正,更好地协调公正与效率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求它们维持在适当平衡状态。简易程序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都已确立,给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设立建立了实践和理论的基础,行政诉讼设立简易程序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9.
刘霞  向良云 《管理科学》2006,19(3):89-96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科际学科,其学科定位以及与管理学的关系一直少有定论.事实上,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共通中存在着差异,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彼此借鉴,相互超越.这是一个从传统公共行政的效率主义到新公共行政对公平等社会价值的回归,到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义新形式对效率的追求,再到新公共服务对公共服务技术与方式的再造,更到对这些服务的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它们构成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在公共管理学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范式的进程中,必须重新梳理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两者间的历史渊源关系,重新考量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价值取向,着重塑造自己鲜明的公共价值取向,突出其公共实践的理论先声这一科学致用功能,并在基于一般管理学但又高于一般管理层面的发展战略高度,构建普适于公共运作的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技术方法体系.公共管理学的未来发展将始终以管理学为其母学科定位基础,但不再是全盘地吸收.如何在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创新公共管理学科自身的方法论体系和理论体系,使之能够不断应对公共管理实践需求的全新挑战,并在公共价值取向和公共治理变革中引导现实,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摆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定位高度上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0.
“第四种权力”的威力 新闻媒体在西方被认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为了防止和打击腐败,各国大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廉政法规.限制对公共权力的滥用。监督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在众多的监督手段当中,舆论监督是各国通用的重要监督手段之一。社会政治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的价值可分为目标价值和功能价值。经济法的目标价值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法的功能价值是实质公正、经济秩序、事实自由。分析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从法律的一般价值入手,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当是:(1)发展公平;(2)社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实践,也正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要真正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必须尽快弥补社会公正的缺失,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3.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落实公共服务职能的应有之义,现阶段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是政府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公共价值问题。公共服务绩效是衡量政府满足公共需求的有效尺度,在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政府的行为结果,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这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党是人民群众和公共权力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并充当人民群众监督和控制公共权力的利益代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依法治国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强而有力的领导。政党现代化已然成为推动二者实现的逻辑基础和主体力量。政党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实现政党法治化和公共权力运行法治化。公共权力运行法治化需要通过培育法治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构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共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派生物,公共权力行使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然而,在传统社会,公共权力往往反映了单向维度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和民众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社会逐步过渡为现代社会,传统公共权力也面临着适应时代发展而转型的迫切需要。借鉴政治生态学的观点,以达成公共权力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为目标,寻求公共权力转型的路径是本文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16.
王晓 《决策与信息》2011,(12):67-67
“公正与效率是二十一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动,要做到审判公开,程序合法,审限严格,裁判公正,依法执行。追求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最佳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界定二者的内涵,理清二者的关系是寻找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平衡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应当包括人民法院作为一个组织和法官作为个人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之外行使审判权两方面的内容。审判独立是审判公正的基础与前提保障;审判公正是审判独立追求的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实现审判独立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8.
"领导公正"和"众意公正"在立场、效果追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由此也形成了认知层面的错位和利益分配的不一致。对此,可以通过促进互动理解、夯实制度保障和凝聚文化共识来消除二者的冲突,使"领导公正"和"众意公正"达到动态平衡,在保障组织成员利益的同时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单位管理制度的公正取向是单位凝聚人心、优化管理效能以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单位管理制度本身存在偏颇或缺失、制度执行失之于软以及管理者价值判断产生偏差等因素,均会影响单位管理制度公正取向。对此,应打造善法,努力实现制度设计的公正;建立制度至上观念,排除游离于制度之外的人和事;建立民主公开机制,提升制度公正取向的普遍感知。  相似文献   

20.
陈秀珍 《决策探索》2005,(11):29-30
一般意义上讲,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决定着人们对利益的选择,为人们在实践上提供行动的方向。任何制度创新都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既是解决制度创新时欲达到的目标问题,也是衡量和判断结果是否有效的标准问题。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判断中国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创新了的标准是看结果是否维护、实现和发展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