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青的《创业史》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新世纪以来,关于柳青的赞誉又不绝于耳,那么柳青及其《创业史》的精神资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深挚的恋土情结、奋发精神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种内在的精神遗传已经贯穿于以后的陕西作家群中.  相似文献   

2.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是个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这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柳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尽管他的文学素养很好,生活底子很厚,艺术技巧很高,但是,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还是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在所有的创作准备中,柳青同志始终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他说:"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  相似文献   

3.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里湾》(以下简称“湾”,赵树理)、《创业史》(以下简称‘吱”,柳青)、《山乡巨变》(以下简称“变”,周立波)是“文革”前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三部作品叙述的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在三位作家笔下,同一类题材的故事却是三种不同的讲法,各自的叙述,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倾向,既决定了各自作品的叙事形态,体现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足以代表中国当代作家基本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把握住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叙事范式。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简单明确一下“湾”、…  相似文献   

4.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后,它生发出的两个问题引起了争议: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柳青设置和塑造徐改霞形象的意图。前者主要发生于研究者之间,规模宏大,成果丰硕。后者除了发生于研究者之间,还发生于受众之间,不成气候,迄无成说。  相似文献   

5.
当代杰出作家柳青的长篇巨著《创业史》,深刻而细腻地描绘了我国农民创建社会主义大业的一段历史。它纵横交错,舒卷自如,于真实中见深刻,豪放中见细密,赢得了一代史诗的称誉。这幅长篇巨制的历史画卷,处处浸透着作家的心血。柳青所描绘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开创性的崭新的历史,而他所从事的,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具有开创性的辛勤劳动。《创业史》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从而使它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初期,柳青同志曾经说过:“时间检验文学作品,同时检验文学评论。”这一点,不仅从千百年的文学史上可得到证实,而且在《创业史》及其对《创业史》的评论活动中,也体现得再清楚不过了。六十年代初,即《创业史》刚问世不久,时间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第一次检验。虽然当时文艺理论批评家们对它也持有不同意见,但从基本倾向上看,一致的意见多于分歧意见。绝大多数同志认为,它不仅在同类题材作品中,而且在建国以来的全部小说创作中,都是佼佼者。二十多年过去了,近年,人们对它又开始了第二次检验,同时也检验着当年大量的有  相似文献   

7.
<正> 在《创业史》所塑造的众多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中,就其典型概括的深刻性和个性创造的鲜明性来说,最成功的还是梁三老汉。柳青以毕生的精力,把艺术地再现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伟大变革,以及在这一变革中人们思想、心理上的异常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过程,怍为自己的崇高职责,而其艺术实  相似文献   

8.
乡土特色是文学民族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柳青在他史诗性的巨著《创业史》中,不仅以深遒的笔触艺术地展现了五十年代我国农村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塑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光辉典型,而且运用细腻传神的手法,按照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把现实世界中时代的变迁、人物的  相似文献   

9.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后,它生发出的两个问题引起了争议: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柳青设置和塑造徐改霞形象的意图.前者主要发生于研究者之间,规模宏大,成果丰硕.后者除了发生于研究者之间,还发生于受众之间,不成气候,迄无成说.……  相似文献   

10.
李振 《齐鲁学刊》2013,(1):147-15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流变的历史上,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作品。从宏观上看,小说围绕着两条路线之间的较量,情节的展开合乎逻辑,且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但文本细节却存在某些有违逻辑和常识之处。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作者并非肆意蔑视逻辑与常识,而是设法使某些不合逻辑、有违常识的东西变得合乎逻辑、合乎常识,但这种人为的情节构建终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纰漏。  相似文献   

11.
高旭国 《兰州学刊》2010,(10):154-156
《创业史》从问世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被当做"政治故事"、"历史故事"、"社会故事"来阅读的。"生活故事"的视角,可以作为重寻和复活当代批评中久已迷失的文学评价的策略和途径,改变对《创业史》乃至产生于《创业史》时代的一大批文本的阅读方式,使之回归文学的本性和本位,获得文学的"解放"和"新生"。《创业史》中的"生活故事"由两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名曰"创业史"、实为"贫困史",二是虽为"贫困史"、但更是"抗争史"。  相似文献   

12.
<正> 曲阜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及中文系、齐鲁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至八日在曲阜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五个单位五十多名同志,提供论文二十余篇。会议就鲁迅、郭沫若、柳青等作家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对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创业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孙功 《兰州学刊》2006,(11):120-122,125
随着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起源、争论、历史评价等问题的研究作一学术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对《创业史》的评价,我们应该像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样,不能因为作品的思想局限而否定它的艺术成就;在人物描写方面,《创业史》主要采用心理描写,而不是像赵树理那样在故事的发展中呈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了一个多彩的农民意识世界;在结构形态方面,《创业史》不是通过描写某一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来表现主题的"时间"小说,而是通过描绘同一时空下几组人物思想意识的交锋来表现主题的"空间"小说,展现出了一个开阔的农民生活空间,开拓了"宏大叙事"的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叶扬兵先生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修订补充,写成长达70余万字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该书已于2006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由于笔者近年来也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因此自然乐见叶先生大作的出版。笔者认为,《研  相似文献   

17.
<创业史>的修改主要表现为结构和题头的重新安排、情爱描写的删改以及配合政治形势所作的"重大修改"三个方面.其中题头的改动清晰地反映了柳青对小说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在其影响下的其他种种修改,于体现史诗性艺术追求的同时也积极适应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自《创业史》出版以来,对这部小说的批评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些批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不同时期对《创业史》的评价和接受有着非常大的落差。在泛政治化的年代,政治标准成为评价这部作品的主要尺度;在百废待兴的新时期,人们更多地从人文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而新世纪以来,艺术眼光又投射到了这部红色经典之上。政治话语、人文话语以及艺术话语的角逐以及批评范式的嬗变成为《创业史》的批评史中的重要景观。而这种角逐的内在动力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当代文学的不同预设和期待。这种评价体系的变化具体细致地表现了中国当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史》的评价和接受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把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领导地位,但也在长时间内遗留下了一些问题。细致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冒进的原因,笔者发现,除领导人激进意志外,社会心理的急于求成、盲从与激进也是合作运动出现"冒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导题材,却因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而呈现出非乡土化的特征,暴露了乡土文学写作的窘境。从《三里湾》到《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艳阳天》,“十七年”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都不能够客观地描写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