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作为一种激进的阅读理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对其必须进行批判性的认识和清理:其延异特征丰富了文本的意义,却因缺乏交流性而难以理解,有必要引入对话意识;文学批评创作化的倾向,使读者主体自由得到了张扬,但其批评语言的晦涩、跳跃造成理解的障碍,需要保持批评的逻辑性;文学泛化的倾向也带来了文学性的弱化,应当坚持学科与文类的区别。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应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3.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填充”,区别于作者原意,也区别于杜撰;二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误读理论在此作为比较文学方法论而受到重视;三是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著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内在体系的研究,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颠覆了“正读/误读”的二元对立,认为阅读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这种思想引发了赫施代表的传统阐释学从作者意图角度所作的抨击,也触动了艾柯作为符号学家从文本意图角度所进行的矫正努力,然而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取消作者、文本、读者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误读实践是随心所欲的,它只是反对把某一种标准当作唯一的中心,主张通过对文本语言修辞的研究来挖掘文本无限可能的意义形式.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文学误读理论的"误读"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正:第一,误读理论并不只是强调读者的阐释活动,同时关注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经典文本的历时性差异运动,而在这种运动之中,"作者的焦虑"才是关键所在;第二,误读理论在肯定所有阅读都不是单一解释的同时,又指出在对文本进行解释的时候存在界限,超出这一界限所作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误读的界限就源于"文本"。  相似文献   

6.
以严复焦虑心态下的翻译误读为例,分析严译文本中误读的三种情形:对原著书名的改译、对原著的思想内容或观点的改译、对事例的改译。并借用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剖析这种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认为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加上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同时还诠释了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对阅读、理解翻译作品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译语话语系统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贡献值得关注,其中对译语新词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严复译语新词的种类、新词作用、严译新词与日译新词在中国的历史选择以及严复的译词被淘汰的原因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西方建筑师把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 ,提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理念。解构主义建筑理论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并且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对他者文化真实而全面的认识,长期被传统观念斥责为错误的、负面的。文章试从文化相对主义,解构主义,哲学阐释学这三种不同理论纬度重新认识文化误读,并借此希望探索一条研究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它同时也质疑语言与翻译研究中的真理观和方法论。认为解构主义是在提倡一种“怎么都行”的观点和认为解构主义是专门针对翻译研究的观点均是对解构主义的误读。虽然解构主义哲学思想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等局限性,但是其积极意义不可连带其局限性一同抹杀掉。  相似文献   

11.
当今艺术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一言以蔽之.丹托推崇杜尚、凯奇、沃霍尔等人,认为当代艺术呈现的"后历史"无序状态,正是应验了黑格尔当年以艺术为哲学之一特定阶段的艺术终结论.但丹托言终结并不意味消失,而毋宁是指艺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状态的变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位移.故而面临艺术市场已被跨国资本主义全面转型的所谓后艺术生存状态,政府制订相应的文化政策,资助艺术的健康发展,将被证明远不仅仅是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12.
析严复对自由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直到近代,西语“自由”的概念才被严复首先引入中国并具有了“中国式”的内涵。但总的来说,他比较准确地传递了西语“自由”的基本精神。他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1901、1906年,上海<汇报>先后刊载了<支那教案论提要书后>、<驳严又陵先生教案论>和<天演论驳义>三篇文章,对严复的相关著译作了详细的回应.首篇,对严译<支那教案论>所持观点的评价是"优劣相参";次篇,对严复<续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一文进行了通篇驳斥,但它却是一篇意气之作;未篇,主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加以批判.这三篇均是为维护天主教的自身利益而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是当代西方新经济社会学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和分析范式,它的产生为人们研究经济与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概念,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把其应用到我国的学术研究时,不能完全地加以借鉴,应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布鲁姆的六种"修正比",以及他对弗洛伊德的某些侧重点的修正。指出了布鲁姆的三个缺点:即试图采用醒目、华丽的语汇以独树一帜而取胜;论证时经常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静态地、历时地考察文学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本书并没有达到布鲁姆所标榜的"具有矫正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存在于阅读活动中的"误读"现象,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领域中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文化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变异性理解。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文化交往的客观条件以及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是导致误读产生的主要原因。对误读的研究和关注是当代意识的产物,反映出对文化差异性的重视。误读的创造性意义在于,它往往是对被理解的文化主体的一种丰富和扩展,也是打破不同文化间无联系状态、导致认同和理解并产生新的文化内容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赵孟是中国美术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位大书画家 ,他在思想行动上呈现多重的矛盾性特征。本文着重分析其绘画美学思想中深层次的矛盾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