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师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通过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目前我们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对作文评改予以应有的重视,仍采用传  相似文献   

2.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在搞自能作文教学改革巾把倡导自批自改、评价文章作为一项重要能力来培养。那么,怎样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快速高效的作文评改方法,就一直是我们课题组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传统作文教学长期存在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1、学生作文读者少。主体写作、评改意识差。除极个别典型之作外,学生精雕细琢的作文向来只有老师一个读者,教师凭借个人意志掌握着评改的生杀大权。学生普遍产生“为改而写”的错觉.把作文当作被动的负担交卸,因而缺少自评自改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只重分数不重评改,评改的效用得不到发挥。  相似文献   

4.
作文评改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导、写、改、评”中,教师包揽了其中的三个环节,尤其是批改作文这一环节的工作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学生往往很少注意教师的评改。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即使教师投入多,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费力且效果不大。为了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本文强调了作文的自改环节 ,探讨了传统作文评改方法的弊端 ,作文的评改原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自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批改,把作文的批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相似文献   

7.
英语教学界目前尚缺乏对研究生英语写作评改模式的研究。基于对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写作中出现的误差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英语写作评改模式,即"教师简批+学生自改+同桌助改+学生质疑"、"教师速批+面批"、"教师宏观批改+学生微观修改"等模式。研究成果不仅对广大研究生英语教师有效评改研究生英语习作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大中小学外语教师有效评改各类学生的英语写作亦具有可借鉴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要求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实施意见中再次提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评改。只练不改不评,达不到训练目的;抽查评改,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全批全改,对教师是一种负担,且主要工作由教师承担,缺乏学生自己的活动,效果欠佳。近年来,有不少同仁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评改方法,给作文评改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素质教育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一种作文评改的创新做法——自主合作的作文评改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师生互动进行作文评改,一改传统作文评改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精神、能够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作文批改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反复的探索与尝试,提炼了学生主体参与评改的几种方式,即教师引导式批改方式、小组合作式互改方式、学生个体自改方式、综合式评改方式以及网络评改方式;并指出,以此为基础,结合建立学生主体参与评改方式学习档案等辅助手段,可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最终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教语文,批改作文是让教师们感觉比较头疼的。批改不仔细,担心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精批细改,精力跟不上,一个班几十人,篇篇细批费时费力。事实上,批改的效果又是怎样呢?笔者曾在校内做过小调查:老师批改好的作文发下来时,你是怎么做的?选项分别是:没有看,塞进书包;稍微看一看;仔细阅读老师的评语,并对照着进行修改。134名学生参与调查,选前两项的有96人,占71.6%。可见,作文批改的投入和效益,成了一架倾斜的天平。教师的劳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习作评改,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呢?笔者以为,应当让孩子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进行自评互改。  相似文献   

13.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作丈的批改了,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到“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这样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进作文的评改方法已势在必行。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本校作文课题研究,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减轻老师负担,又能提高学生作丈水平的路子,那就是变“教师改”为“学生改”。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对“学生作文老师全批全改”这种传统作文评改方法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而效果呢?叶老亦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学生应该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体,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因此,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是非常重要的。为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实践活动,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开展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评改。只练不改不评,达不到训练目的:抽查评改。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全批全改,对教师是一种负担,且主要工作由教师承担,缺乏学生自己的活动,效果欠佳。近年来,有不少同仁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评改方法,给作文评改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一种作文评改的创新做法——合作型作文评改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作文,老师改文”。教师是作文评改的主体,一度盛行的“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而学生对“满纸红”从心生厌倦然后漠视。事实证明,这种“苦行僧”式的传统作文教学事倍功半,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改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评改水平的教学环节,更蕴涵着情感教育功能,应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革作文评改模式,要从积极转换教师角色做起,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懂得欣赏学生,下放评改权.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延伸、扩展和补充。“传统作文教学重指导、轻评讲。现在我们提倡写作指导粗一点,时间少一点;习作讲评则要细一点,时间要充分。”(《课标解读》)因此.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作文评改放在重要的位置.打破传统作文评价主体单一、评改过程封闭的旧模式。构建了“美文欣赏——范文引路——拙文导改——自改互评——改后师评”的小学作文多元互动评改课堂教学模式,以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过程开放发展,评价功能激励性.评价语言多样化等原则.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习作修改之中发现修改带来的变化,体验修改带来的成功,享受修改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传统方法,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仍不能提高多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就是作文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就其中的“修改作文”和“互相评改作文”作了简要的分析。每次作文活动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探索的作文课改之路。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颁布后我认真研究了课标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过二年多的课改实践,我感受到久旱逢甘霖!以前作文批改大多是越俎代庖,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一般只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对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