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二百多年来,国外学者对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在诸如史诗资料的发掘及有关<格萨尔>的主题、产生年代等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开掘,并对我国<格萨尔>早期史诗学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二百多年来对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史诗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宝中之宝,它不仅用特殊的形式保存着各民族的重大史实、传说、神话和语言,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多面晶体,是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多样化的体现或证明.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两大史诗<伊利亚特><格萨尔王传>的比较,从流传方式、历史真实性、英雄颂歌、社会历史条件、战争观念、谋篇布局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东西方史诗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血缘关系.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世界文学的视角,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东方的藏民族史诗,使藏民族史诗的研究更进一步,更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的汉族民间叙事长诗<黑暗传>作为一种"活态诗史",具有"神话史诗"的特征;完全可以将<黑暗传>认定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相似文献   

4.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分析方法,结合瑶族史诗<密洛陀>,对瑶族作家蓝怀昌的长篇小说<波努河>里人物形象的原始意象作初步探讨,以感受远古人类民族文明与当代文化艺术之间脉脉相承可谓类似或相应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引论 蒙古学者策&#183;达木丁苏伦在《格斯尔的故事的三个特征》中指出:人民性是《格斯尔》的重要特征,而笔者在对蒙古史诗《江格尔》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江格尔》具有狂欢特征,继而发现狂欢性是蒙古史诗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人民性与狂欢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在以后文章中给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格萨尔王传》的分析,对在这部著名史诗中反映的藏族和纳西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释和研究;并结合历史古籍的记载及民族志的资料,对史诗《格萨尔&#183;姜岭大战》所反映的因争夺盐池而引发战争的内容进行了考证,论证了史诗所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格萨尔》中的姜国国王“萨丹”(三多)与藏语“三赕”(丽江)和纳西族民族保护神“三多”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在《格萨尔》及纳西族宗教经典和绘画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介绍了流传在纳西族中的《格萨尔王传》的变异文本。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我要谈谈,史诗演唱家葛德胜.谈什么通常要有一个题目,我就以"史诗绝唱"为题目吧.有了题目,我就想到这么几句话……史诗,绝了!绝了!笔头早把口头替代.史诗歌手,绝了!绝了!已经传到最后一代.不!不!绝唱不绝!不是还有录相,还有录音带?形象呵,千古恒在,恒在.……回声呵,万载澎湃,澎湃……这几句话聊当小序,聊当题解."史诗绝唱"从绝字说——史诗绝了!"我们通常所谓史诗,是指一个民族在它的幼年阶段,即从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用诗歌体裁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神话传说的长篇创作.——有些古老的民族的史诗,是在早期奴隶社会阶段开始形成的."(杨宪益《奥德冬记·译本序》)赫哲史诗反映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社会生活.这个社会不再回来了,也就没有再产生史诗的土壤了.史诗歌手绝了!  相似文献   

8.
马锦卫 《民族学刊》2012,3(5):60-64,94
华夏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彝族以龙、虎为图腾。在中国的英雄史诗中,史诗与"龙"和龙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支格阿尔姓氏中龙"尔"[lu]的缘起;汉藏语系语言中龙"尔"[lu]的源流;龙"尔"[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龙"尔"[lu]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内容,以解读《支格阿尔》等英雄史诗蕴藏的文化内涵为主线,对英雄史诗中龙的精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龙的精神就是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勇敢、无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部古老的史诗,仅仅是凭借着口口相传,上千年来一直回响在历史的上空;那是一部神奇的史诗,语焉不详之中,记载了一个民族无尽的苦难和奋争。没有文治武功的夸耀,没有波澜壮阔的搏杀,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那部史诗,用一种平静到恬然的语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0.
俞灵 《中国民族》2014,(4):37-39
史诗,一种古老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文字尚未出现时,人们用口述形式将史诗世代相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