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民族志(1998~2000)的理解,在贵州东部村寨两性共享的家屋空间与两性分工的脉络里,由布的物性与生命史,描述苗族当家女人与布之间的亲密及经由布的生产、消费及交换所建立与再现的亲属世界。其中,母亲与女儿经由贴身物的传承,展现与父系结群理想的对话性。作为主体民族志的实作与反思,在交织着民族志田野与书写者主体经验的人类学理解过程里,布之于母亲与我,融入布之于苗族村寨当家女人与女儿,成为探索与阐述的中介与焦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理清摄影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阐明人文素养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并针对目前摄影教学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与摄影专业学科割裂的现状,尝试将摄影艺术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实现有机结合,通过举出美学与摄影、消费心理学与摄影、社会学与摄影、哲学与摄影的四个方面结合的实例,初步建构了摄影艺术与人文学科结合的理论框架,为摄影艺术与人文素养更广泛、更深入的结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啸 《西藏研究》2008,108(2):15-26
文章运用政治互动的概念与模式,对明代中央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的状态重新进行剖析与解释,认为明朝与蒙古之间形成了武力对抗的互动模式,与藏区形成了政治招抚的互动模式,并对这些模式产生的背景、双方的动因、互动的内容进行了探究,尤其注意蒙古和西藏方面对中央政府治理蒙藏政策的反应与回应,以期探查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探索和总结明代治理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成败与得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献资料与媒体报道材料入手,对体育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进行了概述与探讨,并对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进行了剖析,以研究体育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并展望了两者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赵丽琴  卫崇文 《民族论坛》2015,(2):74-76,84
山西上党地区的赛社活动源于对土地神的自然崇拜与祭祀仪式,与古代国家祭祀礼法同源,具有多神崇拜、地域性与民间娱乐性的特点。在历代国家礼法制度下,赛社活动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礼仪规则与习俗文化,不仅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表现了差序等级的传统礼法秩序与特殊的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法样态,对民众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行为取向起到规范、引领与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艺术人生与审美生境的并生与对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质与生态规律。艺术人生与审美生境是少数民族现实生存与审美创造的构成要素,由适应阶段的相吸相引、相适相宜、相聚相和,到调整阶段的聚形对生、同构对生、耦合对生,既显示了少数民族审美生境与艺术人生的逻辑展开与层次递进,也是促成少数民族生态艺术系统整生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来,蒙古族与汉族在蒙古高原开拓了广泛的商贸空间,并创立了具有特点的商贸运作模式,促成文化耦合。这是清代蒙古高原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与互动的标识之一。这一时期蒙古族与汉族商贸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是在面对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不仅推动了内蒙古地域商贸文化的发展,成为今日实现城镇化的前奏,而且说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造成的强势冲击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已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蒙古族与汉族在商贸文化的互动与合作中实现了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即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她始终既存在于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精神领域,也与社会政治密切关联着,由此亦导致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与冲突。伊斯兰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而言,总体上正在无可逆转地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宗教与民主政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维护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庄乔 《民族学刊》2014,5(2):72-79,128
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化战略的结合是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苦荞茶、5100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及《民族学刊》的装帧设计都证明了民族艺术设计品牌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民族艺术设计品牌化战略构想包括民族艺术设计与品牌战略的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市场营销相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民族艺术设计与国际化战略接轨。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文化是人文科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与文化二者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文学文化研究意味着文化在人们的日常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学文化的兴起与对象功能的研究,使文学与文化的本质与价值意义得以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间与空间内的族群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族群"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使边疆考古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凸显出来.一定的考古学文化,必然与特定的民族群体有关.因此.有了民族视角与研究范式的考古学,在为考古发现提供解释学依据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与"社会"的关怀,在实践中促进中国考古学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早期本教斯巴本与释比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同美 《民族学刊》2010,1(2):59-66,162
通过对早期本教斯巴本与释比文化在称谓与器物、神灵与经典等领域的比较研究认为,释比文化深受斯巴本的影响,同时斯巴本与释比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斯巴本与释比文化比较研究对重构斯巴本,阐释释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面和准确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认识和处理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不断嵌入到边缘地带,将孤立封闭的地方社会纳入外部社会体系之中,改造着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现代性的承担者,民族教育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经济与文化、同一与差异之间,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因而,需要在教育空间编织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关系,从国家、地方与个人三个层面推进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湖南流传的宗教既有制度性宗教,也有各少数民族的独特信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必须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对湖南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观照,并就在构建和谐湖南,实现富民强省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湖南宗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行初步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藏品可以说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也是其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工作的基本保障.正确地认识博物馆藏品开发与利用工作,在科学管理与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新形势下博物馆藏品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新路子,推动我国博物馆藏品的社会化与开放化,这是当前博物馆藏品开发与利用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思想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历史,从家族特征的角度来说,民家与汉族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特征,但在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却有地域性高于家族性的情况。鉴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族群形成同步发展,民家文化是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体,汉文化的家族特征在民家文化中大量呈现实属正常,但就此推演的"白汉一体"结论与族群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不相符。对此问题的探讨,本文一方面通过分析早期民家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政治背景的主位民家观及白族观,包括主位的群体认同观念与作为民族的身份建构与转变。另一方面,基于作为原生纽带的家族体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探讨作为共同体的家族与族群在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工具理性与纯意识形态的非理性意义取向下的民家观。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以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民跨国互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巩固,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族群跨国互动呈现出开放和谐与双赢互动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19.
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索与思考。"90后"大学生有其特点: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更偏重于现实 个性与群体之间,他们更偏重于个性 传统与时尚之间他们更偏重于时尚 感情与理智之间,他们更偏重于感情。"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策如下:改进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与模式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维吾尔族在人生礼俗与节日习俗方面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规约和仪式,并以异质同构的属性联系起二者,使物质民俗与非物质民俗获得有机的融合,保证了文化生态链的完整与统一.在维吾尔族人生礼俗与节日习俗中,无论是诞生礼与诺鲁孜节中同构的生态属性,成人礼与巴拉提节中同构的生态主题,还是婚嫁礼俗与肉孜节中同构的生态形式,丧葬礼俗与古尔邦节中同构的生态意蕴,其文化生态的支点都是快乐的教化和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