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农业物流在农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以及提高农产品产销效率是不可忽视的解决策略。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应当包含农业物流,其次分析了当前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之上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物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入世"为标志的中国农业全球化导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量大增,促进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入世"后的实践显示,中国的密集型农产品并未如想象获得国际市场中的更多机会,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国,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丝毫不能放松。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政策选择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全国来讲,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的同时,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中国农业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须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党中央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三种基本类型、五个主要特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为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从近年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试图从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入手,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证明,在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单靠农户自身的力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利用社会服务化的手段,使个体农户组织、联合走向市场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欧美及亚洲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认真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于积极引导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引擎,是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研发是技术创新的源头,龙头企业研发组织虚拟化运营对于推进技术创新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优势。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组织虚拟化顺利运营的制度措施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研发组织的组织与协调,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娜 《社科纵横》2004,19(5):56
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面临困境的基本原因是其条件尚不成熟 ,表现为农地产权关系不清、农业产业组织缺乏、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把握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环节之一:合理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前提;环节之二: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三:切实搞好基地建设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基础;环节之四:努力完善运行机制是搞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企业的核心组成要素。如何提高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企业保证竞争优势的基本方略。不同于其他现有企业家问题的研究,文章通过追溯国外企业家理论发展的简要历程,特别是结合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殊性,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业企业家缺位与培育问题作了探索性研究,认为农业企业家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推进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化能否向更高层次演进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力量本质上取决于农业企业家阶层的普遍生成。  相似文献   

10.
论农业生产风险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叶 《浙江学刊》2001,(2):88-91
本文从风险的概念、特征与产生的条件出发,分析了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认为对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等风险,不论何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不能有效化解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只在于化解由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并且分析了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化解市场风险的条件与效果,提出了防治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后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翔宇 《求是学刊》2001,28(5):45-50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总体上 ,应选择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户”为基础 ,以“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为主导 ,以“政府 农户”为依托 ,以“公司 农户”为补充的多元化模式 ;并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秀娈  陈新岗 《唐都学刊》2005,21(2):149-153
"路径依赖"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有机结合并有所发展,与其有关的制度建设在秦国取得成功;秦朝继承、发展了重农抑商制度;在西汉,这项制度得到了充分检验,并形成了制度选择到制度确立的制度变迁模型.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这一模型在中国经济制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大都集中在与东盟密切联系的地区,例如东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盟+3"。通过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中国—东盟发展历程看,"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合作带来诸多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浅析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明确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弄清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本文在回顾了我国"三农"政策变迁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阐述,明确了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多项改革。土地政策方面考虑首都土地的长远发展,没收地主、富农土地收归国有,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富农的利益;建立了互助组,出现了土地不分红的高级社;在爱国增产、生产救灾以及农业税收、农业贸易等方面均制定了卓有成效的政策。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北京市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希魁 《求是学刊》2004,31(5):57-62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 ,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中的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 ,不在城市 ,而在农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 ,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相似文献   

18.
受"中国威胁论"及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及印度洋沿岸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与防范心态正在不断弥漫,中国经略印度洋将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在印度洋的优势与机会,应对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应以"构建共同价值观、寻找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为原则,努力塑造和主动经营一个"和谐、合作、共赢"的印度洋,以化解中美印未来在印度洋可能出现的冲突与中国面临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19.
祝福恩 《阅江学刊》2012,4(5):82-86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并把“三农”难题作为重中之重,但“三农”难题至今仍未取得历史性突破,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黑龙江省绥化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乡镇村经济及异地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将技术的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框架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方式和内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与中国近代技术发展过程相伴的制度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记忆”。在中国两千年“官僚集权”的社会中,“官—民”二重结构的基本制度环境始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禁榷”、“官工业”等制度安排“暗示”了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制度和技术激励制度的内容;官本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能力配置。制度壁垒导致中国近代技术引进的低效率。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今天和未来做出正确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