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杨继瑞、杨明洪主编的《WTO与中国经济》一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WTO框架的基本特征、宗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职能与地位、基本原则与重要规则。在此基础上,该书分析了中国加入WTO的利弊,指出中国加入WTO从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但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该书从产业的角度探讨了加入WTO后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并对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分析。 《WTO与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与包括美国、欧盟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达成加入 WTO的双边协议,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金融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已成定局。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即将取得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外资银行将在业务、技术、市场、服务、人才等领域与中国银行业展开激烈竞争,这会给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与挑战。正视中资银行面临的人才流失压力,研究加入WTO中国银行业人才战略,对稳定和培养金融人才,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 人才流失压力 根据中国与有关WTO会…  相似文献   

3.
中美就中国加入WTO协议签署,将对我国纺织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我国纺织工业对美出口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但纺织品出口并不会迅速增加。同时,国外纺织品对国内市场的动不可小视,纺织行业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足够的竞争力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 在’99 《财富》全球论场上海年会上,记者就加入WTO后,纺织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问题采访了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 郑永刚分析说,加入WTO后,由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工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以使之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给我国印刷业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印刷业必须采取转变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规模、探索组建大型印刷企业集团、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等手段,尽快进入良性循环,以期适应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5.
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运作空间及其调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签订,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步伐大为加快。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全面向世界开放。中国农业怎样在国际竞争中继续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完全依赖于我们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给农业以既符合WTO规则,又富有效率的支持与保护。一、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的运作空间  在WTO框架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包括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和出口支持三个方面。按WTO规则,这三方面各国都有相应的减让义务。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政策的运作空间将有所缩小。1WT…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WTO问题达成协议。这是继与美国达成协议之后,中国在加入WTO进程中所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成为WTO一员已指日可待。未雨绸缪,商业企业特别是国有零售业如何应对加入WTO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呢?我们认为,必须对其经营环境进行全面深  相似文献   

7.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目前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在我国对外经贸中占重要地位。中国加入WTO,在短期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企业将受益不浅。由于这些企业的产品大都属於发达国家已不生产或很少生产,价格比较低廉,市场需求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变化,因此,加入WTO以后将使这些企业获得发展机遇。我国是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纺织业特别是化纤行业深受西方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限制。加入WTO,纺织品贸易处布化将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深受其惠。特别是将来全面取消配额,我国纺织服装业将…  相似文献   

8.
"入世"两问     
WTO是一个有相当“法律约束力”的“世界政府”,中国加入WTO,会改变我们的经济运行规则,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改变我们的法律、法治和法制、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9.
1999年11月15日,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北京。这天下午,中国和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从而为中国加入WTO扫除了主要障碍。尽管中国还需与一些WTO成员完成双边谈判,并尚需完成一系列法律程序,才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但中国人仍为这一来之不易的双边协议而兴奋不已。毕竟,13年的期待即将变成现实。伴随兴奋而来的是一大堆问题:加入WTO对我们的生活有什麽影响?从整体上对中国经济有什麽影响?对各个产业发展又有什麽影响?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相信,加入世界贸…  相似文献   

10.
从 GATT 到 WTO,它们的宗旨都是贸易自由化,回顾贸易自由化的理论渊源、历史 发展以及有关规定可以看出,它们对贸易自由化的现实态度。中国在即将加入WTO之际,应当根 据国情,采用GATT和WTO的有关规定进行适度的贸易保护,以有效避免加入WTO对我国的 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悲剧的诞生》标志尼采哲学的诞生。尼采以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为基础 ,反对理性 ,提倡解放人的本性 ,并以酒神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标准。解读《悲剧的诞生》对于了解尼采哲学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复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是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用"三个代表"来表述党的建设钢领和使命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内容、时代特点和内部有机联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的提出,对于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宪法权威论     
宪法的本体含义在于 :宪法至上、宪法至尊、宪法至本。真正多数人的意志是宪法权威的内在根据。制定修改条件的严格和程序的复杂以及最高的法律效力得出了公开的确认构成宪法权威的外在根据。宪法权威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的支持 :人们普遍对宪法的信仰和宪法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15.
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译者隐形"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隐形"文本中"译者的主体性"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反驳了"译者从属"的看法,阐明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位置的同时,指出"隐形"中处处不见译者,但仍处处可见译者,进而提出"译者隐形"文本中的"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体现在隐形下译者对文本的阐释、转换和再创造,还体现在译者对文本的有目的的操纵的论点;指出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提倡译者树立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的失落是启蒙运动以近代自我观念取代传统目的论的结果,它导致近代思想家们为传统德性寻求合理性的努力失败。然而,由于他忽视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客观必然性,致使他所设计的德性超越之路成为一厢情愿。事实上,西方社会的现代转型已经破坏了传统道德的作用机制,德性的表现方式也由主体自律转向制度约束。因此,只有以制度的正义性为基础并辅以相应的社会改革和文化引导,才能逐渐走出德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对 90年代诗歌生存状况的持续观注 ,深感 90年代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严重压缩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诗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奋力挣扎 ,忍受着商业性文化对传统诗歌内质的消解。但诗人们试图在新诗前卫化突进过程中寻求传统内质的精华同现代审美意识的共通共融之处 ,期望创造出属于这个全新时代的特色诗歌 ,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勾勒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人们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各种形式的批判和消解,但是这些都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展开的,并且没有相应的理论建构。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出发对艺术精神和艺术本质进行了区别性的阐释,认为艺术本质与生命无缘,只有艺术精神才能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笔者试图将艺术精神作为本体的承诺,集中阐释"艺术精神应当何为"的问题,试图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深刻影响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规律。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变更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中的决定力量,劳资关系从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生是其发展的基本走向,劳动关系主体诉求的多元化是其演变中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激发劳动者主体作用,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是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实践所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汉语焦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考察近年来焦点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以下问题作了概括:一、焦点的定义;二、焦点的分类,这方面的论证还不够充分;三、焦点的数量,目前分歧还比较大;四、焦点的标记,研究不够深入,多数研究者在讨论时局限于单句;五、否定焦点和疑问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