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运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成人数据库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进行了经验分析。分解结果表明,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职业内的工资差异引起的,而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是造成男女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查教据,计量研究了男女两性在行业市场中的工资差异,发现女性职工处于相对不利的劳动力市场地位,同时工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行业差距,利用Brown分解方法,对行业工资性别差异的条件均值进行分解,发现性别工资差异的74.12%由行业内部差异造成的.从行业工资差异总体来看,个人特征仍然对工资差异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要关注台湾制造业内异质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研究发现两岸贸易对岛内异质性劳动力工资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即两岸贸易对岛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有扩大作用,但扩大的速度在减小,这也表明两岸贸易对岛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型形状。此外,还验证了岛内工资差距存在自我扩大的作用机制,并且这种自我扩大作用的趋势较为强烈。研究结论为两岸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关于两岸贸易与岛内工资差距的争论提供了参考,也对如何促使岛内工资差距趋于合理化水平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和报酬的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是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产物。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59%是由就业岗位间的工资差异引起的,41%由就业岗位内的工资差异引起。且工资差异的43%是由歧视等不可解释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国内有关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研究着重强调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的作用,而忽视了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应用Neumark分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对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城乡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由个体特征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71.47%,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所引起的工资差异占17.53%,而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占11.00%。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作用,才能准确地估计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所导致的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隔离现象,那么中国社会的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了改革开放后4个年度的人口调查数据,结果发现,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在逐渐下降,女性在不断向白领职业领域扩张,而蓝领和半蓝领职业的性别隔离状况却在继续维持,但性别隔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国际外包的迅速发展催生出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这种新型贸易方式对不同技术程度工人的工资影响作用不同。通过对我国产品内贸易和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分析,采用中国1981-2010年30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分别检验产品内贸易和一般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以加工贸易表示的产品内贸易会拉大中国技术工人工资和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差距;而一般贸易则会缩小这种工资差距,且这种缩减效应要大于产品内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亮  臧旭恒 《东岳论丛》2011,32(9):128-132
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改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中低技术行业影响较小,但回归分析结果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透过职业阶层、教育与政治资本三个重要因素,侧重分析了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力量对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国家规制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市场部门,职业阶层间收入差距较小;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受国家改革计划的影响明显。而在新生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间收入不平等扩展迅速,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市场境遇也大大低于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由于更多地受国家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资本对改革后新生代劳动力工资收益的影响呈现出随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的推后而快速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王美艳 《学术研究》2023,(11):90-97
基于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本文对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参与率的基本状况、性别差距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考察婚姻生育状况对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与无配偶的女性相比,有配偶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低16.0%;与无配偶的男性相比,有配偶的男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高12.3%;与无0—6岁孩子的女性相比,育有0—6岁孩子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低14.9%;与无0—6岁孩子的男性相比,育有0—6岁孩子的男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高3.5%。因此,应大力完善婴幼儿照料和托幼服务体系,减轻女性的育儿和照料负担,并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努力促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87-93
SS定理告诉我们,自由贸易使国内充裕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上升,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下降,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然而,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业工人在相对工资不断增加的同时,高、低技术工人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扩大,从而与SS定理所预期的结论不符。本文放松了关于充分就业的假定,就国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业、劳动供给增加、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会拉大工资差距,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两个重要因素,至于谁起决定性作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由于国际贸易通过驱动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模式和技术进步源泉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贸易和技术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本身并没有普适性结论,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到底主要由哪个因素引起并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证问题。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解决衡量国际贸易或技术进步的作用的方法和考虑不同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诞生的基于异质企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从企业微观层面差异出发,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不同企业的影响,这为研究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随后,大量文献在异质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内探讨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厂商行为以及异质企业、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以及失业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之间架起了桥梁,并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及运转效果,探讨目前影响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指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基本建立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体制机制,但仍存在一些非竞争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行业的技能相似劳动者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工资差距。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的雇佣成本以提高其雇佣意愿,规范政府管制使其集中于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和效率改进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6.
是什么因素直接推动了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业转移的经济理论中,工资差距经常被看成是一个基本的推动因素,作者认为,这是混淆了国家之间与国内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结果.通过区分产业转移的两种环境,作者认为,工资差距是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直接动因,但在国内地区之间产业转移中,地价差距比工资差距的推动力更强,这种差异是劳动力流动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白彦  吴言林 《江淮论坛》2010,(6):31-37,88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模型,理论研究得到,技能型劳动力的流动受到经济利益的引导,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聚集产生外部效应,这促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引致了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形成劳动力流动的双重外部效应,使得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高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存,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向内地转移。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流动的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文章所提出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青梅  吴学花 《东岳论丛》2005,26(4):199-201
新经济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新世纪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最新资料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发现,随着ICT和网络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五个方面的新趋势:工人工作时间延长;工资水平提高、工资分配差距拉大;职业分布分散化现象不明显;雇主雇员沿袭长期合作关系;求职、招聘网络化。尽管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但还是应该理性看待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19.
工业自动化对女性是机遇还是危机,是当前就业领域亟待回答的重要话题。以工厂车间“生产线”为分析对象,考察女性雇佣稳定性是否因自动化升级而获益的实证研究发现:(1)平均而言,女性相比于男性的雇佣合同更加短期化,雇佣关系的性别差距显著存在。不过,一旦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雇佣合同期限的性别差距将得以显著收敛。(2)机制检验确认了生产线升级作为偏向型技术进步载体,将重塑性别间技能需求。相对于男性操作技能,女性认知技能在生产线升级企业中得到强化,形成“人机共存”互补效应,从而有利于女性签订长期合同、获得稳定就业。(3)此外还发现,在劳动力保护机制更为完善的企业中,生产线升级对女性雇佣合同期限更有利。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本文构建了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细分指标,试图探寻究竟是何种技能引起了数字密集型行业与非数字密集型行业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技能互补是如何影响了数字密集型行业与非数字密集型行业的收入不平等。基于PIAAC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复杂认知技能中的信息技能,非认知技能中的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社会交往技能以及自组织技能可导致更高的技能溢价。数字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若拥有以上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能组合可以获得额外的工资溢价。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应结合数字化转型的技能需求,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以应对未来工作性质的科技化、复杂化和灵活化,避免因技能短缺或错配造成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