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赤峰市N嘎查的实证研究,在"舍饲禁牧"的社区实践过程之中,一方面,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从而能够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舍饲禁牧所带来的牧业成本的上升,牧民的生计风险增加,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偷牧,加之地方政府治理策略与方式的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政策的实践效果。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凸显社区在禁牧与草原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牧民参与草原保护的能力与发挥牧民的本土生态知识,将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亮  段雨 《回族研究》2024,(1):90-99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草原环境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构成要素。通过对S省H村的田野调查,引入“制度—生活”的分析框架,立足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研究视角,对H村破解草原治理难题的深层逻辑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政府与牧民社会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牧民参与草原环境治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是草原环境治理取得丰富成果的关键。具体而言,政府不断增强政策性资源供给,通过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利用宣传工具造势,建构出浓厚的草原环境治理氛围;村集体组织则承接和传递政府各类资源,采取重塑村社公共精神和重构地方性非正式规定等柔性治理手段,唤醒了牧民对村社集体的信任与认同,实现了村社共同体的再造。在上述草原环境治理实践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持续互动,促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看到了解决草原环境问题的可能性。于是,牧民开始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资源的准则,因而完成了草原治理中“无动于衷”到“被迫参与”再到“生态自觉”的重大转变“。制度—生活”分析框架的引入,拓展了草原环境治理的研究视角,增进和深化了对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退牧育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推动牧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实施退牧育草工程,无疑是一项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牵扯退牧地区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中的额勒苏台嘎查察哈尔蒙古人的研究,力图反映镶黄旗与其他生态地域的蒙古族牧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文章又从额勒苏台嘎查牧民人口、村落、牧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收支变迁等视角来阐述当下牧区牧民生活现状,并对保护牧民生态环境和生态民俗等方面的政策与现行探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草原随想     
草原已有法可依,应当执法必严长期以来,我国“草原无主,牧民无权,破坏草原无罪”的情况相当严重。1985年6月18日颁布的草原法,就是总结了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草原法把草原保护和建设作为国土治理的重要问题来对待,规定了草原的两种所有制和固定使用权,规定了严禁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合理利用草原,加速草原建设,加强草原管理的原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草原法颁布后,受到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牧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各地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学习,不少地方还制定了当地关于草原法的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规定,凡是乱开草原的,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些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在基层社会落实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对内蒙古C旗生态治理过程的考察,分析了生态治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君 《民族学刊》2013,4(2):38-40,101-108
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被政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2003年,作为全国四个重点区域之一的青海省开始在牧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移民先后在2004年下半年搬迁到第一批试点的四个集中安置地。2005年开始,国家又在青海省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的汇水区即“三江源区”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该工程涉及青海省4州16县l镇,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泽库两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进行生态移民。与退牧还草工程一样,三江源工程生态移民采取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集中安置,由国家按照一定标准统一建成移民安置房,采取国家补贴、牧民部分购买的方式安置;另一种是自主安置,国家把补贴直接发放给牧民,由牧民自己选择投亲靠友或者自行建房的形式搬离牧场。青海先后在乡镇或县城附近建成了80多个集中安置点,安置5万多移出草场的牧民。按照生态移民政策,这些牧民处理掉牲畜,移出草场,上交10年的草场承包使用权,在聚居点度过10年过渡期。期间,享受国家按照每户每年6000元(拥有草场承包证的牧户)或3000元(没有草场承包证的牧户或新立户)的饲料粮补助(从2008年起,为了解决生态移民的冬季取暖问题,国家另外对每户补助1000元取暖费)。同时,通过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引导移民发展后续产业,解决过度期间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藏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和促进西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西藏生态环境各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生态环境立法制度创新、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重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北岸,有一片平均海拔3,600多米、总面积980多万亩的肥美草原,这就是青海省刚察草原。198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这里视察,就牧区发展商品经济、引导牧民过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生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耀邦同志当时叮嘱县委,一年以后,要向他专题汇报。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刚察草原的情况怎样呢? 正当草原上百花盛开、牧草青青的美好时节,记者驱车访向了刚察草原。我们高兴地看到,仅仅一年,刚察草原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万多各族牧民,听党的话,勇于改革,向党中央写出了一篇丰富多采的“报告”。  相似文献   

12.
阿尼玛卿山虫草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态和阶段:开放式的散挖阶段,人们争相涌入草原采挖虫草,个人获利,草原生态破坏加剧;禁而不止的限采/禁采阶段,草原承包制推行之初有名无实,外来人口难以控制;合同承包的市场经济阶段,草原承包制推行,草原收益和管护归牧民,政府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社会、市场和草原生态步入有序轨道。政治传导给虫草社会带来一系列正负反馈:牧民生计机会与草原生态压力;虫草经济的繁荣与草原不可持续;市场波动与贪腐之风。文化传导在经济领域的强弱是由社会语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论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头地区属于特殊的生态功能区,近些年来,由于草原退化致使河源地区水域生态和物种生存环境恶化,对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对沿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保护和建设好源头生态,是实现源头和沿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自1983年以来,我国各大牧区先后实行了改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各项新经济政策落实的结果日益明朗化,一些过去未能考虑到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典型调查结果表明,牧区牲畜的出栏率、商品率提高了,牧民人均纯收人提高了55.3%至3.2倍.但应该看到的是,这些提高并非牧区的生产力与技术手段有了什么根本变革,而主要是政策调动了积极性,分配中原来归国家、集体的部分,大多转到牧民个人手中,以及价格提高等.在对草场资源的利用上,还未能以科学的管理代替掠夺式经营.牧民日常费用在不断加大,收支相抵后,能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实在不多.同时,由于未能及时引导,牧民的集体积累大大下降,约为原来的1/3—1/5,甚至更少.另外,生产方式的不合理与载畜量过大这个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继续存在,甚至有所发展,使我国草原单位面积产草量比二三十年前降低了30%—60%,草场退化沙化面积接近1/3,地方牲畜品种个体的产肉、产毛性能约下降10%—20%.这些统计数字,反映了直至1986年底,我国牧业普遍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仲夏时节的内蒙古草原,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游牧文化节启动仪式“游牧记忆”大型行浸式畅揽活动正在进行。一场颇具规模的迁徙展演,将人们带回到祖国北疆大草原的游牧时代。阿鲁科尔沁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红山文化发源地赤峰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向西辽河平原过渡的连接地带。农牧交错、生物多样的生态优势,为牧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及生产生活必需品。居住在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世代承袭传统游牧习惯,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西部民族聚居区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到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素质)、传统产业结构和旧的经济发展模式等三大限制,故区域发展中普遍存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恶性循环。因此民族地区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持续发展、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因地制宜等三个基本原则,并建议在实施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首先注意突破两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即搞好以产业生态化为目标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确定教育的“超级产业”地位以便尽快培养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口与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部草原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边疆牧区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关于草原建设和牧区经济,我们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以牧为主”的发展方针和“保护草原”的政策,但一直没有一部完备的草原法规。长期以来,由于“以粮为纲”、“向草原要粮”等“左”的思想影响以及十年动乱,人们不重视草原建设,没有法制观念,对草原恣意乱垦滥牧,只利用不建设,造成生态失调,风沙肆虐,虫鼠横行,退化、碱化、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牧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制定出一整套法律,以法制手段保护草原,加强草原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部草原法,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8.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产业发展非常重视。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3大类10项建设工程。多年来,西藏在生态保护和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实现西藏经济模式、结构转型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为扭转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具有把西藏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2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顺应国家发展、区域发展、民族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时代需要,提出要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构建区域协调大发展新格局,创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民族大团结和维护国家安全新格局,建设生态环境大保护和维护生态屏障新格局,构建对内对外大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生态建设是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陈巴尔虎旗旗委、旗政府牢固树立“生态立旗”发展战略,采取“保、退、封、育、建”等有利措施,坚持以保护为主,建设与治理并重的原则,通过争取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生态建设项目承包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大搞以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草原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春、夏、秋三季生态大会战,全力推进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程。旗委、政府针对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现象,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坚持保护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