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晓芳 《兰州学刊》2014,(9):129-136
良好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继续为家庭或社区做出贡献的前提,健康老龄化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缩短其带病生存期,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效地融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可利用、可获得的综合医疗保健与养老照护.文章采用SWOT模型分析当前我国三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其外延,进而构建“一个中心、两个依据、三种类型、四个战略支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何涛  唐健 《东岳论丛》2023,(5):137-147
“松散型”医养联合体是“医养结合”领域治理的重要对象,也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之下,通过对“松散型”医养联合体治理失灵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后得出结论:医养联合体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困境是导致目前“医养结合”呈现“松散型”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建立“紧密型”医养联合体,才能实现“医养结合”协同治理的目标。“紧密型”医养联合体建设在实现医疗养老资源整合、医疗养老机构协作及赋能基层医养服务体系等方面可以取得良好成效,从而达到避免虹吸、形成协同、提高效率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紧密型”医养联合体优化了医疗养老机构运行机制的路径实现方式,这对“紧密型”医养联合体赋能基层医养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考察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演变,总结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推动老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经历了颁布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政策—制定专项政策—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三个阶段,逐步由补缺型福利政策向普惠型福利政策转变,由重视机构养老向提倡居家养老和社区机构养老转变。展望“十四五”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供给,可以从前置、过程、效果三个环节入手,逐步完善需求评估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健全服务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
对于老年人而言,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需求如影相随并与日俱增,而中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自成系统,互不衔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无法获得综合性对待。老年人一旦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医院和养老院之间不断往返,既耽误了治疗,又增加了负担。在人口"六化"现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走"医养融合"之路成为中国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涵盖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传递方式和管理机制五个方面的要素。目前,"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主体参与不足,服务传递方式有待完善;服务客体界定不清,服务内容单一僵化;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等。  相似文献   

5.
医养结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下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点内容和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四大核心理念——"大健康""全周期""全人群"和"大环境"。目前,我国在医养结合服务的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养中设医""医中设养""医养合作"和"依托社区发展医养结合"的四种发展模式,为机构、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了专业的健康养老服务。但由于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尚处在探索阶段,仍面临政策理念、体制机制、专业人才和信息共享等方面问题的制约。为此,笔者提出了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健康路径,即优化政策设计理念,构建按需有序的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充分挖掘专业人才资源,建立长效培养与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健康养老数据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6.
程亮 《中州学刊》2015,(4):78-82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机构养老逐渐为人们接受并成为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重要选择。但是,我国养老机构普遍面临"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老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求,要求打破养老和医疗之间的分割界限,建立集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面临政策支持不足、养老机构缺乏资金、医保结算难以实行、医院参与医养融合缺乏动力等诸多困境。因此,未来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应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入手:在政策层面,要规范管理,完善医养融合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及社会保障体系;在管理层面,要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推动医养融合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在操作层面,要整合资源,通过内设、转化和合作方式构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服务新模式,真正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7.
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城市所有社区在“十一五”期间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起来。“居家养老”是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系统;整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10):37-44
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保障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增强了养老机构的医护功能,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养老功能,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改善老人健康状况的有效举措。本文提出了我国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总结了当前我国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医养融合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从发展公共产品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优势相结合后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新模式.老龄化逐年加速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目前我国是“9073”养老分布模式,其中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当前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主要方式.文章对西安市九个区县居家养老工作进行了调研,将“实地座谈方法”、“个案访谈方法”、“横向比较方法”、“德尔菲方法”有机结合,对目前西安市居家养老的现状及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财政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持续增长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变“高龄补贴”为“老龄补贴”并实现个人直补、完善养老服务券的政府购买的优化方案和保障措施,力图最终实现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服务需求迅速猛增.与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社会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明显不足.其中,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与供给侧医养结构不优,"碎片化"单项式"服务矛盾相当突出.老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优化老龄服务供给侧结构,可解决医疗难、养老难、两者结合难的实际问题,从而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实现医、养、护一体化高效服务可提高医养供给侧结构对养老需求的适应性,也可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屈红亚 《家庭科技》2021,(12):43-46
为了探索新型养老模式,青海省西宁市5年来围绕医养结合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构建了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联合、家庭医生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其中以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联合3种类型为典型.有学者以合肥市为例,把医养结合分为以下5种类型:医养一体型(七分医三分养)、养医一体型(五分医五分养)、护养一体型(七分护三分养)、联合运营型(四分医六分养)、支撑辐射型(三分医七分养),并结合实例对上述5种类型进行详细分析.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4种医养结合模式:医疗机构与社区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增加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12.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中国养老发展的趋向.本文结合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加快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式.文章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值得推广.需要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实现由满足保障性养老服务向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转变,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及其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大庆老龄人口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的实际,围绕大庆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养老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提出了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关键在于通过政府与养老服务机构的互动、合作与协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服务供给体系。科学运用质性研究与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总结政社主体在协同供给服务过程中的角色、行为与互动模式,凝练出政社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行动逻辑与解释框架,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政府与养老服务机构围绕养老服务的协同供给,形成了“促成—运行—产出”三个阶段:促成阶段依赖共同目标建立、党政统筹推动这两项动力要素;运行阶段体现为供给共同体的场域化构建、协同治理工具的多元化运用两项机制要素;产出阶段则形成了可持续发展动力并呈现一定的现实约束力。未来需要加强政府部门资源支持和养老服务机构现实需求的动态匹配程度,同时细化政社协同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流程设计,从而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5.
医养结合是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视角,以"医"为主较为主流,因此出现了以医代养、侵蚀医保、功能不清、专业不足、成本较高等失序、失效现象。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应回到养老服务视角,确立长期照护理念,明确医养结合中"医"的健康管理、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置和医疗护理等特殊功能,聚焦失能失智老人,分类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评估机制,打造一批专业照护机构,探索构建医护资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有效机制,切实提升护理服务队伍职业能力,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和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采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项目,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养老、医疗等基本民生方面支出的压力,妥善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问题。然而,PPP模式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税收支持政策尚未系统化,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指引,在助推医养结合养老项目过程中还存在系统性不足、链条不完整、缺乏连续性以及优惠不平衡、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宏微观角度提出增强立法保障作用、拓宽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构建连续型税收支持政策体系和加大税收支持政策平衡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也是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从“补缺型”养老服务,到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再到普惠型养老服务,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不清、供需衔接不畅、价格机制不完善等短板,制约着养老服务的普遍性和可负担性。需运用包容性治理理念,协同推进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动员多方力量提供多样化服务产品,畅通服务递送渠道,降低服务价格成本,构建既“普”又“惠”的普惠型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老年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旨在满足老年群体伴随生活水平提升与健康长寿意识增强而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养老模式。地方政府依据国家制定的医养结合政策,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宜本地推行的医养结合政策。现将研究视角集中于史密斯理论模型,以黑龙江省医养结合政策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深刻分析医养结合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由此提出有关医养结合政策执行的优化策略,为黑龙江省更好地执行医养结合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晨 《家庭科技》2023,(4):45-46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凸显,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服务将难以满足大量老龄人口的需求,此时居家养老将成为老龄人口首选的养老模式,然而当前居家养老存在缺乏看护、缺乏养老设施、缺乏健康监控设备等问题。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居家+大数据”成为解决当前居家养老问题的一大方案。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家居+大数据”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并分析了当前“智能家居+大数据”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在于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存在服务水平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单一等问题。社会工作倡导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和建设型社区居家养老两种基本社区居家养老类型,并积极主张发展多种形式的建设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途径主要有: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参与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和政策,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等直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